常臨幣系列賞析之一:常臨幣的歷史、分類與工藝 |
發布日期:11-02-27 08:47:5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百度百科 作者: |
常臨幣是常州地方代用幣的簡稱。 抗日戰爭初期,地處蘇南淪陷區的常州地區,普遍出現了一種標明有“臨時流通”字樣的貨幣代用品,僅限于所在鄉鎮或店鋪流通使用,其流通時間一般僅3-4年,現在錢幣愛好者稱之為“臨時流通幣”,有銅元、籌牌、紙幣等多種類型。盡管其他地方也偶有臨時流通幣,但是常州地區上千品種的系列規模、臨時流通的貨幣功能、圖文并茂的地方特色和高超精湛的制作工藝,是其它地方類似幣種無法比擬的。 如今,常州地區臨時流通幣退出流通領域已七十年了,至今已十分罕見,臺灣、東南亞、日本等藏家亦屢屢到常州、上海等地搜求,京滬等地錢幣愛好者手中也有很多精品集藏。上世紀八十年代,常州地區臨時流通幣尚處于少人問津階段,一枚僅幾元、十幾元,九十年代價格上升,但市場交流中常能覓得,價位已升至百元左右,目前普品價位已升至三百元左右,稀有品種已在一二千元以上。 一、常州地區臨時流通幣產生的歷史原因 常州地區臨時流通幣是由店鋪、商會等非國家金融機構發行的貨幣或叫貨幣代用物,是一種特定環境下產生的一種十分奇特的貨幣。1935年11月,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政策,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1936年2月又加上中國農民銀行四家所發行的貨幣為法幣,同時宣布白銀國有,禁止銀元流通。1936年發行輔幣,當時華東地區供應的鋪幣主要由上海中央造幣廠制造,1937年11月日軍攻占上海,上海中央造幣廠內遷,中央銀行輔幣供應渠道中斷,造成常州地區輔幣缺乏,這是臨時流通幣發行流通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國家政權對地方的失控。1937年11月日軍侵占滬寧鐵路沿線城市,國民黨政權內遷,常州地區出現權力真空,武進地區形成不少三不管地帶,國民黨政權由南京退據重慶;日寇占領了蘇錫常城市后,建立了日偽地方組織,但并沒有實行有效的統治;而新四軍游擊隊尚未建立地方政權組織,也沒有建立固定的革命根據地。國民黨、共產黨、日偽三方在武進地區均不能實施有效的控制。 原因之三是抵御通貨膨脹。據《武進縣志》記載:每百斤粳稻的價格,1936年為4.42元,1941年為35.50元,1942年為100元。常州地區地處江南魚米之鄉,商品經濟發達,為保護自身利益,抵制戰亂和通貨膨脹的危害,各鄉鎮公所、商會、地方權勢人物、較大規模的商號、錢莊、賭場、酒樓、茶館、糧行等等,紛紛自制發行在鄉鎮、集市或行業流通的代價幣。 二、臨時流通幣的形態分類 目前現存的常州地區臨時流通幣就有1000多種。從收藏的實物和資料來看,大體有三種類型: 一類是紙質流通券。一般由規模較大的集鎮發行。如在奔牛發現“安西鄉鄉公所流通券”,印刷紙張為牛皮紙,有花紋,分1分、2分、5分、1角四種,大小一樣,顏色各異。又如孟河曹涌昌、彭同泰、新益泰等商號聯合印發“孟城流通券”,面值為5分、1角兩種。 二類為條型籌碼,材質有竹、骨、紫銅、鋁等。籌碼一般長約6-10公分,面值有5分、1角、2角、5角、1元等。這類代價幣在焦溪、三河口、雪埝、馬杭、港橋、坂上、遙觀等地均發行過,尤以遙觀的銅、鋁籌品種較多。 三類為圓形代價幣,有蠟盤、紫銅、黃銅、鋁等原材料制作。蠟盤一般有銀元、銅元大小,面值有1角、5角、1元、5元、10元等,5元、10元面值的蠟盤一般以賭場發行為多。銅幣面值有5分、1角、5角、1元。又有紫銅、黃銅兩種,紫銅幣相當一部分是把退出流通的清末銅板沖壓改制而成。黃銅質的臨時流通幣一般是用鋼模沖壓制成。銅幣正面一般有精美的圖案,有鄉鎮及店鋪名號,有“限本鎮內臨時流通”或“臨時流通”等文字說明,反面有印記、編號等。 圓形幣中還有一種是改制幣,一些店鋪把清末銅元稍加銼磨后鑿印1分、2分、5分三種面值,還鑿上店鋪名稱、店主姓名,作為輔幣流通使用。 三、常州地區臨時流通幣的制作工藝 常州地區臨時流通幣制作的原料開始以竹骨等為主,后來逐漸用清末銅元打制,也有的用銅元熔鑄成條,再打制成籌碼型。發行初期,人們在竹籌、骨籌、蠟盤上用火烙印打上印記、面值,由于應急而制,因而工藝較簡單粗糙。1939年至1940年,武進代價幣的制作技藝逐步提高,材質以紫銅、黃銅為主。制作也從店鋪自制到銅匠、銀樓等專業制造。從現存實物考證,大多數臨時流通幣沒有發行時間標記,但也有少數臨時流通幣注有年份。例如鳴凰鎮王產大圓形1角幣正面下方有“二十九年造”五個字,橫林鎮“福”字幣下方有“1940”字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