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對錢”——文久永寶 |
發布日期:12-04-12 08:27:1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黃誠 |
文久永寶 東亞諸國(包括日本、朝鮮、琉球乃至越南)在近代化之前,受中華文明的長期影響,一直都是使用中國自秦朝以來的圓形方孔鑄錢。其中日本自隋朝便向中國學習當時先進的文物典章制度。日本奈良時代元明天皇慶云五年(708)正月,武藏佚父鄉首次發現銅礦,獻銅于朝廷,元明天皇大喜,故改元“和銅”,“二月始置鑄錢司”仿當時唐開元通寶錢形制,“令近江國鑄銅錢,八月行銅錢”,即日本歷史上最早的官錢“和同開珎”錢。 日本的鑄錢技術到中國明清之際便不亞于中國,甚至參與到中國南明時期制錢的鑄造。清順治七年,日本在長崎代中國鄭成功鑄造“永歷通寶”,有行、篆兩種。到清康熙五年及十三年,臺灣鄭經先是“上通日本,一并鑄永歷錢”,派遣官員,“駕船往日本,鑄永歷錢”。 本文所要介紹的文久永寶是日本德川幕府時代鑄錢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在鑄造發行量方面僅次于寬永通寶。文久永寶系黃銅鑄造,銅質較穩定,面文直讀,多見背水紋,以背十二波水紋最為常見。于孝明天皇文久三年(1863)至睦仁天皇慶應三年(1867)鑄于江戶淺草橋鑄錢座及銀座管轄下的東大町錢座。為日本近代明治維新之前所鑄的最后一種圓形方孔錢,在當時一般為當四錢發行流通。 “文久永寶”四字錢文由當時的德川幕府老中小笠原長、四國島的松山藩大名老中板倉勝靜及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的堂兄弟越前福井藩大名松平春岳三人分別書寫,正由于是三人書寫,故分別寫成“文久永寶”、“攵久永寶”和“攵久永寶”。日本錢幣文獻分別對應稱之為真文、草文、玉寶,三種書體各有趣味,堪稱日本對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