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私版銅元的來源與大致分類
通過對大量私版銅元實物的考證研究發現,近半個世紀以來,近代中國的私版銅元大致可分為“民私”、“局私”、“官私”、“洋私”四大類別。
1、“民私”銅元。主要來源于國內民間,以沖壓、翻鑄等方法制作。常見品有“光緒元寶”、“大清銅幣”“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等,其典型特征是:(1)大多為黃銅質地,沖壓紋理較平淺漫漶,甚至以翻砂法鑄造,即所謂“細砂版”(2)幣面文字不規范,特別是背面英文錯誤百出;(3)形制、龍紋均與官版銅元有異。事實上,“民私”銅元在民國初年已大行其道。據《民國時期貨幣金融紀事》記載,1913年在重慶銅元局大量鑄造十文、二十文、五十文銅元的同時,四川地方勢力也采用各種方法大量私鑄五十文、一百文銅元,當時僅成都一地即有私人造幣廠80多家,其鑄量之大可想而知,以至于民國中后期川版“民私”銅元大量充斥市場。
2、“局私”銅元。主要來源于被清政府關停并轉的地方造幣廠。這些造幣廠在當局關停命令下達后,由于廠房還在,機器設備并未完全徹底地并入別廠,因而待關停風頭一過,仍舊私下鼓鑄,形成 “局私”銅元。由于這部分“局私”銅元與該廠官版銅元系出自同一沖壓模具,故在實際操作中研究者很難把私版與官版嚴格區分開來。
3、“官私” 銅元。主要來源于民國初期偏遠地區軍閥割據勢力的造幣廠。民國初年,各地軍閥競相設立造幣廠大量鑄造銅元,以百分之四十的鑄幣余利充作軍政費用,沒有造幣廠的軍閥甚至采用土法翻鑄仿制他省銅幣,形成民國時期特有的“官私” 銅元。甘肅“天水沙版”便是這種“官私”的典型。民國九年,孔繁錦任隴南鎮守使。孔到任后乃一面購置機器,一面用土法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