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變的心愿 |
發布日期:10-01-15 13:49:3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陳曉友 |
吉語文字花錢是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通過幣面文字表達出人們美好寓意和祝愿,其語句或典雅含蓄,或通俗直白,寄語世人,這種形式直至清末民初才逐漸消失。 這兩枚小平式吉語文字花錢,一枚是“年年如意”背“歲歲平安”,另一枚是“國泰民安”背“風調雨順”,均為黃銅質,清代鑄品,工藝規范,錢文工筆楷書,雖經歲月流痕磨損明顯,但包漿熟舊。 兩枚錢文均直白式吉語,錢文雖意義明確,但民間常有諧音巧喻,“歲歲平安”在江蘇、尤其在春節時,幼童不小心摔碎瓷器、玻璃后,做父母的卻不責罵,常取“碎”諧音歲,寓意碎碎(歲歲)平安”。還有那“年年如意”是源于一傳說,據說年是一神祟,大年三十會闖入民宅作祟,但是年怕紅色,民間為阻止其入內,家家戶戶張貼紅色春聯或桃符,一為辭舊二為迎新,祈求來年平安如意。 至于“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吉語這是古代人們對所處社會的一種生活寄托。它也說明一個道理,國泰民安是國家政權和人民互為努力的美好結果,國家康泰民心必安,民心既安,國必安康,這也是一辯證規律。然而風調雨順僅是處于農耕社會下人民對大自然一種企求,盡管自然界并不都是每年風調雨順,但是民心以為只要有了國泰民安環境,我們可以通過舉國上下人的努力,人的智慧以及科學手段來限制利用自然,為我所用,達到風調雨順的效果。 想當年,鑄錢匠在開爐鑄幣前試鑄此類吉語花錢時,表達了其時人民的共同心愿,這種心理至今仍在人類沿續中一代又一代流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