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紙幣從宋仁宗時期開始正式發行 |
宋代國家紙幣 鑒賞講堂之中國古貨幣28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考古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東周秦漢考古、楚文化、考古學禮制文化、古代喪葬制度、古代青銅器、古代貨幣等。 時期開始正式發行 宋代紙幣 在唐代就曾出現過“飛錢”,即匯票的性質。北宋時期,紙幣最早從蜀地興起,因為蜀地久行鐵錢,鐵錢既笨重又不值錢,用起來很不方便,特別是大額交易,用鐵錢更不方便,于是一些商人便自發地運用類似“收據”形式的券證來代替鐵錢的流通。后又有一些商人聯合建立“交子鋪”或稱“交子戶”,發行統一形式的“交子”,這種交子隨時可以兌換現錢,是一種信用兌換券性質。而一些商人往往利用收進的現錢挪用建置不動產,但是交子不能兌現,破壞了交子的信用,在這種情況下,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將交子事業收歸官營,政府在益州設交子務,開始發行官交子。確切地說,中國的國家紙幣是從此時開始發行的。宋徽宗時,又把交子改名為“錢引”,并推廣到其他地區。南宋時期,又出現“關子”、“會子”,最初也是商人用的證券性質,后來為官府發行成為一種紙幣。當時納稅、上供以及民間交易等都可使用會子,會子幾乎成了流通中的主要的貨幣。 宋代農民義軍錢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李順起義軍(在四川一帶)鑄造“應運元寶”、“應感通寶”銅錢。 南宋建炎年間(公元1127~1130年)李婆備起義軍駐“太平通寶”,與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鑄的北宋第一種年號錢“太平通寶”重名。李婆備鑄的錢粗糙,錢形與字體均不規整,外郭窄。 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鑄造一種招撫用的信錢“招納信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