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侖工程代金券發行始末(王小龍) |
發布日期:12-06-08 08:20:5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王小龍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2年6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1973年,中國人民銀行曾經印制了一種名為“喀喇昆侖工程代金券”的特種貨幣。這種代金券在新中國貨幣發行流通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其發行量、流通范圍和流通時間創下了新中國貨幣發行流通史上的多個記錄。更為重要的是,它作為特殊時期特殊任務的產物,成為中國—巴基斯坦兩國友誼的歷史見證。 “喀喇昆侖工程代金券”是為了修建中巴喀喇昆侖公路而發行的。對于修建喀喇昆侖公路的原因,錢幣收藏者吳進認為系“為應付中蘇發生突發事件”。[1]這種看法并不準確。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確實趨于緊張,但在南亞地區,矛盾的雙方主要是中國和美國支持下的印度。中印交惡改變了南亞地緣政治格局,印度的夙敵巴基斯坦在嘗試過短暫的“印巴聯防”后開始接近中國。中國也積極改善和加強與巴基斯坦的關系,并最終確立了兩國的戰略性合作關系。過去一般認為喀喇昆侖公路的修建是由巴方提出的,[2]但近來的外交解密檔案卻表明,喀喇昆侖公路的修建卻是由我國首先提出來的。1963年8月24日, 中國駐巴大使丁國鈺以周恩來總理個人的名義向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非正式提出修建一條從新疆到吉爾吉特公路的建議。阿尤布最初的反應是積極的,他表示:“如有可能,當然可以搞,這會帶來繁榮……如能修,那很好。”[3]為何我國要積極主動地提出修建喀喇昆侖公路呢?有學者認為“這是一個一舉三得的戰略舉措: 一來可以延續中巴友好的勢頭,增加中巴聯系,并在中巴之間建立一個海陸空立體交通網;二是通過修建穿越有爭議的克什米爾的巴基斯坦一側領土,進一步強化年初簽署的備受印度攻擊的中巴邊界協議的合法性;三來可以凸顯中國在南亞的存在,并從側翼對競爭對手印度形成威懾。”[4]這種看法是很有見地的,也進一步證明修建公路并非為了“防蘇”,而是為了“聯巴防印”。 1966年3月18日,中巴雙方簽訂《關于修筑喀喇昆侖公路的協定》,雙方商定:中巴公路以紅其拉甫達坂為界,紅其拉甫達坂以南由巴基斯坦派筑路部隊修筑,紅其拉甫達坂以北由中國修筑。但是,巴方由于資金和技術條件的原因,在完成了一部分工程后難以繼續完成任務。在這種情況下,中方再次主動提出派人赴巴援助修建剩余路段。中國援助巴基斯坦修筑巴境內公路分三期進行,從1968年7月到1979年11月,工程總共持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