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鈔票號碼未必能解“假鈔爭拗” |
發布日期:13-06-02 16:39:4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 |
擔心在柜員機取到假幣銀行不認賬,取點錢還要對著柜員機攝像頭逐張紙幣照一下。以后,不必多此一舉了。據報道,“ATM機冠字號查詢”功能正在廣東各大銀行全面推進。不論是存款還是取款,柜員機都可以記錄紙幣的冠字號碼,用以追溯可疑鈔票。當要判定假幣來源時,市民可以向銀行申請查詢。 一直以來,銀行定的規則都是“鈔票出門概不負責”,柜員機幾乎也是同理。因為讓一個取了幾千元的市民,在攝像頭前揮舞紙幣,本身就是一件搞笑而不安全的事情。絕大多數人都是拿了錢匆忙塞進錢包就走人,倘若真發現假幣,只能自認倒霉。大量的經驗事實,也印證了消費者幾乎都是弱勢的一方,銀行一句“不可能有假”就把各種質疑擋回去。銀行不會認錯,否則其權威形象就難保。 如今柜員機可以記錄紙幣的冠字號碼,或可理解為銀行迫于長期輿論壓力作出的一種自我修補。這也算是創造條件將監督權交還給消費者,是讓消費者回歸對等權利之舉。對市民來說,今后被銀行屈“食死貓”的可能性也會降低。當然,如果銀行被“刁民”屈,也會有電腦記錄可對質。只是,這種“冠字號查詢”,倘若每存取一次,都即場打印一份對賬單,那么銀行的業務成本可能大得驚人,消費者要逐張對號也會煩不勝煩;倘若只是發生糾紛后,才翻看冠字號記錄,則一樣可能存在爭拗,萬一消費者咬定:“柜員機記錄的那個號碼,并不是當初我取的那張”,銀行怎么辦?畢竟,既然信任已經失去,又憑什么要對方相信“由人操縱”的柜員機呢?或許人們還會疑惑:電腦掃描能否百分百準確地收錄每天海量的鈔票冠字號碼,尤其是一些污損陳舊的紙幣會不會成為漏網之魚? 其實,市民真正關心的是,為什么重重把關的銀行竟也“疑有假鈔”,這是否意味還有技術或流程上的漏洞?公眾幾乎從沒聽過對流出假鈔的相關網點的處罰案例,這與他們的經歷和感覺相去甚遠。每次遇糾紛,銀行總是生硬否認,這又如何指望公眾信服?柜員機“假鈔疑云”表面看是技術與操作之爭,實質上是銀行的企業形象及與儲戶的互信問題。這也是公眾最近對許霆案反思不斷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