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官票 、大清寶鈔及大清銀行 |
發布日期:10-03-16 08:56:3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搜狐博客 作者: |
戶部官票 壹兩 正面 咸豐三年(1853年)
咸豐三年(1853年)二月發行戶部官票,以“二兩平足色銀”為單位,分一兩、三兩、五兩、十兩和五十兩。官票章程中規定各衙門領到官票后可向銀錢號兌換銀錢,但民間的銀錢號不愿替清政府負兌現責任,所以官票實為不兌現紙幣。同年十二月清廷又發行以制錢為單位的大清寶鈔,面值分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和二千文四種。咸豐五年(1855年)增發五千文、十千文、五十千文和百千文四種,寶鈔2000文值銀票一兩。管理官票的機構為官票所,管理寶鈔的機構為寶鈔局,戶部還設立官錢鋪推行寶鈔。 在發行官票時,清廷規定官府收銀或付銀都搭官票二成;發行寶鈔后,則改為官府收付搭用官票或寶鈔五成。但各衙門往往拒收官票和寶鈔,或降低成數,造成官票、寶鈔的流通困難和貶值,咸豐四年(1854年)二月,寶鈔發行的時間還不久,寶鈔千文已貶值為值制錢七八百文。咸豐七年(1857年)十二月,京城五家官錢鋪發生擠兌風波。如此貶值,造鈔發鈔已盈利無多,到咸豐十年(1860年)前后,清政府停止了官票、寶鈔的發行。
大清銀行始建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原名為清政府的戶部銀行,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的戶部改名為度支部,戶部銀行因而改名為大清銀行。1912年1月3日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由吳鼎昌、葉揆初、宋漢章等發起成立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請求將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獲準后,1912年2月5日中國銀行即在上海漢口路3號大清銀行舊址開始營業,大清銀行歷史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