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票——穩(wěn)定市場的一個因數(shù)和行情的助推器 |
發(fā)布日期:12-06-09 09:13:24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 作者:楊家晰 |
產(chǎn)品票,以題材為主,加以宣傳,或配合社會活動,以專題的形式把郵品推向社會,滿足了一個新的,日益擴大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中國成立——1980年前后,在王府井大街,鼓樓集郵門市,各省會市中心集郵門 市;都是集郵愛好者的樂園。愛好.情操.修養(yǎng).美德.交友......。您可以面值或國家價買到所 需郵品,梅蘭芳.金魚.黃山.編號票.74——80的j.t郵票......,買不到的可以交換,祥和寧靜。那是一個沒有行情的年代,集郵愛好者的天堂。 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提高,精神文化的需求,集郵隊伍日益擴大,集郵協(xié)會紛紛成立,新 一代郵商的誕生開拓了市場,香港郵商加大了投資力度,價值與精神文化比翼齊飛。85年. 92年郵政倆次加大發(fā)行量帶來的低潮也未影響這種趨勢。傳統(tǒng)的集郵方式,集郵理念,主導(dǎo) 了這倆次行情。 存錢不如買郵票,投資渠道的不多,國內(nèi)郵票投資者超越了香港郵商,和集郵相關(guān)的郵 品都可以買,可以炒,可以投資;集郵大軍號稱2000萬。盛世收藏,以稀為貴變得蒼白無力。 97年達到高潮,魚龍混雜的高潮。 97年牛票的發(fā)行,熊也到了。迎來了長達十年的低潮,集郵大軍潰不成軍。但郵市留下了一批郵識豐富,有價值投資理念,經(jīng)驗老道的精英和眾多對集郵一往情深的朋友。 低潮中,中郵集團也加大了文化題材的發(fā)行,創(chuàng)新中國郵票發(fā)行之最。產(chǎn)品票走上了舞臺。人物系列,山水系列,名畫系列,名著系列,民俗文化.傳統(tǒng),配合社會活動的專題系列......把郵票推向了社會,離開了集郵這一傳統(tǒng)思維,文化產(chǎn)品的色彩越來越濃。 從三峽旅游回來的朋友帶回一本紀念冊,有三峽郵票.小型張,翻開它,游覽三峽的快樂時光浮現(xiàn)眼前。幾天前,七.八個外國游客光顧小店,欣賞之余,用生硬的中國話對我說:“黃山,good!敦煌,good!”每人都買了一份《三山五岳》《敦煌藝術(shù)》(96——16.99——14.2002——19.組成三山,泰山.衡山.華山.恒山.嵩山組成五岳,24枚郵票組成的敦煌藝術(shù)),說到三山,有的朋友只回答出黃山.廬山,溫州朋友能回答出第三山。一位青年人買了一冊軍隊將帥的郵冊送給爺爺八十大壽壽禮,老頭子很滿意,離退休軍人嘛。 產(chǎn)品票,目前以簡易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