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港、澳”郵品的炒作 |
發布日期:12-06-07 08:31:3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畢氏郵品網 作者: |
今天是2012年6月5日(周二)。 最近宣傳“港澳”郵票投資價值的文章多了起來,其主打理由是“發行量遠遠低于大陸郵票發行量。”那么“港澳”郵票適不適合炒作呢? 上一次炒作香港郵票是在1997年,主流品種是生肖牛系列郵品。當時炒作的理由是發行量比大陸的生肖牛少,又是香港回歸前發行的最后一套生肖郵票,具有重大歷史紀念意義。按照現在的理解,香港郵政即將回歸,沒有理由大量庫存這種郵票用于商業目的,那么市場炒作是不會有人為放貨風險的。大陸投資者在大陸郵市盛極而衰的時候,開始大舉進攻香港郵票投資,其中:1997年2月27日發行的牛小本票內含12枚郵票,發行量30萬本,全套面值26.40港元,最高曾炒到100元以上。香港生肖牛全張面值11.9港元,發行量28.2萬張,一度攀升到50元!面對此況,香港本土投資者紛紛出售,可以說大陸的資金幾乎要買斷了香港牛了! 為了進一步炒高,還有好消息從港、澳傳來:香港郵政按照面值“回收”香港牛票。當時香港“牛”郵票大部分貨源在大陸投資者手里,一聽說面值回收,更加興奮異常,誰也舍不得出售,市場價格再度攀升。等到了回收期限一過,價格開始下跌,現在估計賣幾元錢都很難。當時還有人要上告香港郵政,當然是不會有結果的。。。大陸投資者稀里糊涂的吃了個大啞巴虧。。。 幾十萬發行量的回歸前港、澳郵票一直打折告訴我們一個信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郵票是不是具有投資價值主要取決于該國家和地區的需求量。港、澳人口總基數只有700多萬,集郵投資者總數只有幾萬人,他們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如果指望相當一部分大陸的集郵者來收集港、澳郵票是不現實的,國際上還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先例。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投資者是不會炒作的,故其投資價值很小。我們還可以思索一下,港、澳投資者能夠通過大陸的T46猴票一進一出來賺取大陸投資者的資金,怎么可能會讓大陸投資者來賺取港、澳郵票的利潤呢?大陸投資者難道不是在班門弄斧嗎? 現在港、澳郵票恐怕不會再有“回收”的好消息了,其投資價值恐怕比以往更加不利了。一旦大陸炒作起來,“港、澳”郵品貨源就會再次擁向大陸,大陸的資金就會流向港澳,給低迷的大陸郵市雪上加霜。大陸郵票的行情是幾百萬集郵者的靈魂,“傾巢之下,安有完卵?”如果有人再說“港、澳”郵品有投資價值,你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問問他:為什么回歸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