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46“金猴”票成為黑馬的內因分析 |
【畢氏郵品網2013年8月22日(周四)報道】 T46“金猴”票能夠在發行以后的30多年時間里被贊譽為郵市的風向標、領頭羊、龍頭等,一直是集郵界研究的焦點。有的觀點認為發行量少,有的認為需求量大,還有的認為是人為炒作等等,這些觀點應該說是正確的,但是并不全面,因為它們都忽視了一個重要因素--消耗。 猴票發行于1980年除夕這一天,年長一點的人都知道,當時中國人有在春節期間寫信互相拜年的習慣,與今天單位寄發拜年賀卡類似。由于當時集郵的人還不算多(據相關文獻:1980年初的集郵雜志銷售量只有五、六萬本),并且猴票的發行是按照敞開、平價、充分的方式供應,很多大城市的集郵柜臺均可面值買到方連等貨源,所以大量的猴票被使用于通信之中。從今天的存世量可以證明,信銷的猴票是不難見到的。 由于大量的猴票被使用,才導致了后來新票貨源的稀少,供不應求。在物以稀為貴,在生肖龍頭需求大增的情況下,30年來,猴票節節攀升也就是必然的了。說到這里不得不說說后續發行的生肖雞。猴票的上漲效應必然導致雞票囤積量的增加,這就使得雞票的通信使用量大大減少了。所以說,盡管雞票的發行量僅僅是猴票的兩倍,但是直到今天,其價格卻不足猴票的2%。 綜上,通信消耗量對于郵票的投資潛力具有重大影響,甚至要遠遠超過發行量的因素。例如:文十--“語錄”郵票的發行量高達數千萬枚,但是今天已經高達數萬元,且貨源難覓;現在發行的新郵發行量只有1千多萬套,半數以上的品種卻在打折。這難道不是通信消耗量的差異造成的嗎?李近朱等郵聯領導也認為:郵票的使用功能退化是集郵活動發展中的一大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