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成就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驛站 |
發布日期:10-04-03 08:47:0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任仲平 |
入駐園區的各國建筑,也將低碳、綠色與環保理念盡情發揮。傳統中式建筑斗拱式樣的中國國家館,能耗可降低25%以上;挪威館由15棵形態各異的“樹”支撐,讓人呼吸到來自挪威森林的清新空氣;“柳條編織的籃子”裝進西班牙人對于“綠色建筑”的奇思妙想,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太陽能;2.5萬塊“冰”構筑起芬蘭館的外墻,雪白的“冰塊”由木塑復合環保材料制成,可回收再利用;狀若蠶寶寶的日本館,用含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包裹,被譽為“像生命一樣會呼吸的環保建筑”……
更有價值的,是上海世博會試圖讓7000萬全球參觀者,讓13億中國人,甚至讓60多億地球人,在耳濡目染的新技術、新理念引領下,自覺追求低碳文明。
如果說,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大放異彩的新興汽車工業,代表著以高碳為特征的電氣化時代的啟幕,那么,70多年后的上海世博會正是全世界尋找未來發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人類正試圖在現代文明的“高低杠”上,完成一個漂亮的騰越。
世界對舉辦于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上海世博會寄予厚望:傳承世博會百年創新精神,在困境中守望相助,共克時艱。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都采取積極政策阻止危機蔓延,部分地區經濟有所回暖。但是,深層危機及體制性弊病并未革除,很多國家仍處于這場危機的后半期。
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自然災害此起彼伏。從2009歲末哥本哈根,到2010年初冬季達沃斯,世界在爭吵中辭舊迎新。處于全球利益共同體中的任何一個國家、地區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會,適逢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是世博會,讓人們從共同的經濟困境中看到科學技術的巨大潛力。也正因如此,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從未停止過一個美好的想象:上海世博會或許會是拉動全球經濟的一個契機。
人類社會要想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動力,需要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會呼吸的房子、能開上陽臺的小汽車、演奏小提琴的機器人、剩飯剩菜能發電……令人目不暇接的新產品、新技術,上海世博會秉承創新傳統,將為世界打開未來城市的一孔天窗。
沒有一個國家,在金融危機面前止步上海世博會。投資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沙特國家館“月亮船”,將創造沙特參展世博會以來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一次;為保證參展規模和質量不下降,韓國政府將韓國館的296億韓元預算增加至400億韓元,增幅超過三成;俄羅斯打破近年來只租賃世博會場地的慣例,決定在上海世博會自建本國展館,總預算超過15億盧布;曾以聯合館形式參展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的北歐國家,決定分別以國家館的形式參展上海世博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