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成就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驛站 |
發布日期:10-04-03 08:47:0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任仲平 |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世博會熱衷展示的是人與物的關系,是科學、工業、建筑等方面精彩紛呈的發明創造;二戰后的世博會開始反思人與人的關系,希望和平利用核能等工業和科技發明;最近三四十年,世博會更希望探究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
一部世博史,幾乎就是一部濃縮版的科學技術發展史和工業文明進化史,也是一部人類文明不斷走向成熟的歷史。
上海世博會是人類從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自覺轉型期的一次歷史性盛會。
在剛剛過去的冬季,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上百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1.5萬人曾聚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參與全球氣候峰會并希望簽訂一份氣候公約,以減少人類碳排放。與會者雖有劇烈的爭吵,卻始終有一個不容置疑的共識:高碳文明已經難以為繼。
今天,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大大超過人類的安全上限,當地球的資源和能源相對于人類的過度消耗而捉襟見肘,當國際金融危機從狂飆突進到暗流涌動——那些曾經爭執不休的種族紛爭、宗教爭端以及意識形態分歧,可能都不如我們正面臨的人類共同危機更迫在眉睫。
早期的世博會托舉了工業文明的輝煌,但礙于歷史的局限,人類對工業化大生產的頂禮膜拜所促成的高碳經濟,卻也為地球今天的環境災難埋下巨大的伏筆。
上海世博會將向人類奉獻什么?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氣候變化、能源和糧食安全、核擴散、城市化浪潮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戰,上海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充分展示人類從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螺旋式上升的艱難探索,城市化浪潮與低碳化努力相互依存的復雜博弈,人類在新的對話平臺上求同存異、取長補短,這將是一次標志性和劃時代的思考與呈現。
從1851年倫敦世博會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一個半世紀的比照,意味深長。這不是從高碳到低碳、從終點又回到起點的游戲,而是世博會作為人類文明發展重要驛站的明證。
一個月之后,7000萬參觀者——超過人類總人口的百分之一,將相繼奔赴這一盛會,他們將為上海世博會提出的地球困境解決方案,投上有分量的一票。
“一切始于世博會”。一個半世紀以來,人類對未來世界的諸多探索從世博會走向了現實。在上海世博會,夢想的種子抽出的綠芽,同樣寄托著人類未來的希望。
世博園區巧借中國古代園林設計理念,利用自然風組建風道,減少空調的使用;世博園最大的單體工程——世博軸在世界上首次采用超大規模的“陽光谷”結構,集太陽能、地源熱泵、江水源熱泵、雨水收集利用等新技術為一體;上海參展實物“滬上·生態家”,集中了淺層地熱、熱濕獨立空調等生態節能環保技術,將比同類建筑節能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