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三十一年錢幣生涯 |
何鑄制新幣問題多次同牛頓交談,請他把知識用在貨幣改革方面。 1696年3月底,牛頓上任,遷居倫敦。牛頓出任造幣廠督辦以后,沒過多久,就弄清了造幣廠的實際情況。按照造幣廠規程,督辦是閑職。他對督辦的職責和現有的管理模式極為不滿。他認為“督辦一職本身就是行政長官,而且是造幣廠唯一的行政長官,負責處理造幣廠員工的一切事務……”。他向下院委員會遞交了報告,試圖重振督辦的權威。當他發現修改造幣廠章程的努力并未奏效后,牛頓采取了另一個策略,那就是力圖將自己變成事實上的廠長。他系統地研究了造幣廠的歷史,以及它目前的經營狀況,收集了與造幣廠有關的公告與授權證書,這些資料可一直追溯至15世紀愛德華四世時期。牛頓通覽了舊賬,因而對各種服務的支付標準了如指掌。他仔細研究了造幣廠每一班次的運轉情況,記錄產生的各種費用,如熔化鍋的成本及其使用次數!巴ㄟ^實驗,我發現在鍍錫過程中,每產生一金衡半克朗的硬幣,就要損失三克半! 牛頓親自抄寫了從1659年至1691年關于金、銀幣鑄幣質量與數量的記錄。他對地方造幣廠官員關于賬目的指示中,提出了這樣的忠告:“不要輕信別人的計算,只能相信自己的雙眼”。 牛頓在數字方面的特長使他立刻就弄清了造幣廠的會計制度。但他的工作不僅僅局限于弄清賬目。他將各種事務分門別類,使之井然有序:對于需要腦力勞動的任何一項新工作,牛頓第一步就是編制索引,以便于有效利用相關的知識。 他上任后,在財政部花園的后面建起了10個熔爐,分期分批地把舊幣收回熔化,把熔化的貴金屬運往倫敦塔造幣廠,在那里重新鑄幣;同時在幾處分設造幣廠。1696年初春,市場上缺少零錢,經濟周轉困難,為迅速扭轉局面,牛頓集中力量提高新幣的產量,再加上蒙塔古的組織措施積極有力,使產量在短時期內提高了8倍,起初每星期的鑄幣量是15000磅,到最后每周鑄幣達12萬磅(約5萬公斤),而且新幣在精度、純度和圖案花紋等各方面都達到了設計要求。截至當年年底,造幣廠已造幣250萬英磅。此時,危機的巔峰已經過去,貨幣短缺現象開始緩解。1698年夏,重鑄貨幣工作已經完成,貨幣在3年之內完全更新了。那時,牛頓基本上已經控制了造幣廠的經營活動,實際上已在行使廠長權。牛頓在工作中表現了出色的管理才能,用他豐富的科學知識,對于機器運轉、熔鑄速度、金屬純度等技術不斷加以改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