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銀幣之上觀中外錢幣發展史之流變——小議2012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紀念銀幣 |
兩年一度的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即將于金秋時節隆重開幕,央行于近日發行了2012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紀念銀幣,以示銘記。創新模式在藝術領域意味著對原有意識的突破,它給設計構思不斷注入“新鮮血液”。自2007年開始,錢幣博覽會銀幣的設計不再沿用以往模式,首次單獨立項,以全新的設計理念,完成了一次令人拍案的華麗轉身,幣面所體現的嶄新元素使錢幣愛好者眼前一亮。
以年為經,以史為緯,該枚銀幣背面的主題圖案選用了歷史跨度比較相近的中國元代的“至正通寶”和威尼斯公國的杜卡特金幣,對中古時代后期的國內外錢幣史從時間上進行了分割與聯系。
我們知道,錢幣不僅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同時也反映了國家的政治、軍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情況。想當年,蒙古大軍的鐵騎揮戈南下,滅南宋,定鼎大都后,其勢炎炎的蒙古統治者從“上馬搏殺”變身下馬治國,為緩和社會矛盾、民族隔膜與仇恨,發展生產和鞏固政權,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較為開明的措施。元朝在經濟和商貿方面高速發展,社會日趨繁榮,其中尤以大都、杭州、泉州、廣州等重要城市和港口為甚,所取得的種種成就舉世矚目。“東至于海,西逾于昆侖,南極交廣,北抵窮發,舟車所通,寶貨畢來”。來自歐洲、中亞、非洲沿海、南亞、日本、朝鮮的使團和商隊絡繹不絕,云集于這些國際性大都市。而歐洲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莊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隨著元朝與歐洲的關系日益密切,當時歐洲的使者、商人、旅行家和傳教士紛紛東來,不絕于途。其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人物就是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由他人記錄成冊的《東方聞見錄》——《馬可波羅游記》,經馬可·波羅之口,盛稱元朝城市的繁榮和富庶,對元初的政治經濟情況做了繪聲繪色的描述。
我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源于古人對天圓地方的認識。2012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銀幣以此為據巧用圓形依托,以圓形方孔錢的中心刻意表達“孔”的意象,對設計素材進行大膽分割后重新組合,使每一個特定元素體現在幣面上時,都有不規則的殘缺,但意韻相連,一枚融入歷史和現代氣息的圓形方孔錢銀幣由此生動直觀地呈現出來,看似欲說還休的語境也在圓形方孔的結構中得以延展,實為巧奪天工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