飾蛇古風——趣說金銀幣上的蛇文化之二 |
在天下第一奇書《山海經》中,“夸父追日”是一個歷久彌新而影響深遠的歷史神話:“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大意是說,夸父為了阻止太陽西沉,不畏饑渴、不辭艱辛,不停地奔跑,最后渴死于途中。臨死時,擲出柺杖,化為一片桃林,為后世的理想追求者遮陽蔽雨、充饑解渴。
中國人民銀行2002年發行的中國民間神話故事彩色金銀紀念幣(第2組),其中1/2盎司金幣的背面圖案為“夸父追日”,塑造了一個頂天立地、無私無畏的英雄形象。
畫面的一個奇獨之處,是夸父的右手臂上纏繞著一條黃蛇。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由此可知,一身四蛇的夸父,是一個把蛇當作飾物的奇人;同時,“黃蛇”作為靈異魔力的象征,也是夸父的“保護神”。
在自然界中,蛇是爬行綱有鱗目動物,又有長蟲、山鰻、郁屈、王虺、毒龍子等別稱。漢字“蛇”,是“蟲”與“它”組合的象形文字,表明這是一種“會擺尾游行的小動物”。
在遠古時代,毒蛇對于人類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正如《韓非子•五蠹篇》所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于是,先民們一方面把蛇作為圖騰加以崇拜,另一方面也在與蛇斗爭的實踐中,掌握了蛇的習性,練就了捕蛇、飾蛇的本領,甚至達到人蛇“和諧共處”的境地。在《山海經》中,直接寫到的飾蛇者,并非夸父一人,還有雨師妾、胡余神、于兒神等,既有男性,又有女性,這些神人大都兩耳飾蛇,雙手擎蛇,把蛇當成寵物。
在巫術盛行的新石器時代,蛇除了作為圖騰的榮耀外,還是原始巫術中活的“道具”,巫師得到蛇的陪襯,似乎顯得更加神威和詭秘。因此,《山海經》中出現珥蛇或戴蛇的神靈,并非全憑空穴來風的想象,而有其巫術遺存的依據,作為反映生活的藝術活動,自然也會尋覓到蛇的蹤影。
我國福建、廣東的一些鄉村,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飾蛇習俗,有人甚至認為,后人的耳環,可能就是由遠古先民珥蛇這一習俗演變而來。(供稿:裕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