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中國農(nóng)歷癸巳(蛇)年。源遠流長的蛇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30多年來,中國貴金屬紀念幣作為“淬煉金銀,傳承文化”的載體,理所當然地留下了蛇文化多彩多姿的痕跡。而研究和探討這個有趣的專題,對于弘揚中國金幣文化、保護生態(tài)平衡、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都會有所裨益。
說起中國的蛇文化,毫無疑義應該從最古老的蛇圖騰開始,因為那些獨具魅力的神話,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xiàn)象和文化的解讀與想象,是一種原始的、幻想性很強的、不自覺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1995年發(fā)行的黃河文化金銀紀念幣(第1組),其中5盎司金幣的背面圖案為“女媧補天”,描繪女媧手舉五彩煉石,在烈火中拯救人類的動人情景,熱情謳歌女媧的不朽功績和偉大的獻身精神。其實,女媧便是蛇的化身。
據(jù)《淮南子•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碑嬅嫔,這位中華民族萬世景仰的老祖母,長發(fā)飄灑,騰空而起,生動地展示了蛇的柔美特征,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和審美陶冶。
在中國古代典籍和藝術(shù)遺存中,女媧的形象為“人面蛇身”的記錄比比皆是。漢代畫像石中的《伏羲女媧圖》,往往將這兩位兄妹成婚、繁衍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描繪成各種“人蛇一體”的形象。
上古時期,人類在與各種動物的斗爭中,蛇可謂是一個重要的對手。人們從對蛇的恐懼,到以蛇為圖騰,并將其奉為自己的祖先,這種原始社會的宗教信仰現(xiàn)象,蘊含著重要的歷史人文意義。
蛇圖騰崇拜是我國原始社會一個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在許多創(chuàng)世神話都有所體現(xiàn)。除了伏羲、女媧“人面蛇軀”外,據(jù)《列子》記載,皰犧氏、神龍(農(nóng))氏、夏后氏,也都是“蛇身人面”;《山海經(jīng)》中有黃帝軒轅氏為“四蛇相繞”、“共工氏蛇身朱發(fā)”之說;《拾遺記》還將伏羲當作象征雷電的“兩頭蛇”等。
分布于浙、閩、粵、桂等地的我國南方百越民族,其蛇圖騰崇拜更加盛行,蛇被奉為護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四季平安的神靈;蛇神廟最遲在宋代已經(jīng)普及,至今香火不絕。據(jù)清人《嶺南雜記》記載:“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龕中皆蛇也。欲見之,廟祀必辭而后出,盤旋鼎俎間,或倒懸梁椽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纖結(jié),不怖人變不螫人,長三尺許,蒼翠可愛。”蛇俗信仰,成為中華民族悠久蛇文化的一個精彩縮影。(供稿:裕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