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輝:金屬藝術的詩性表達 |
在錢幣界和收藏界,上海造幣有限公司副總工藝美術師羅永輝被親切地稱為“羅大師”。 藝術大師要憑作品說話。列一個羅永輝作品清單:完成了300多個品種的設計雕刻項目,其中普通紀念幣、金銀紀念幣達80多種,蔚為大觀。 藝術大師用作品觀照世界。細細品讀羅永輝作品,冰冷的金屬散發著生命的溫度。“為國造幣”的家國情懷、對世態人文的深刻哲思包蘊其中,創作者的藝術理念、美學思想躍然其上。 藝術大師的境界決定作品層級。當第一次和羅永輝在其工作室,講作品、談設計、聊遠景時,他激情滿懷。時而激昂,時而憂思,時而嘆息,時而指著滿屋子隨處可見的設計草圖、一尊尊已完成和未完成的石膏講解,時而用手勢強調觀點,藝術者的耿介和深厚漸次呈現。他不僅僅是一名錢幣設計師,更是一位用金屬承載心靈的思想者,這或許就是其作品底蘊和魅力的源頭所在。 對創作的虔敬之心 近一兩年來,在非工作場合,羅永輝一改過去總是正裝的格調。紅色的頸巾,運動款上衣,這洋溢著藝術氣息的混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某種意義上,服飾是心理的外化。羅永輝坦言:“這是嘗試著改變,忙得快要四分五裂,希望能有所舒緩。”有一些朋友勸羅永輝:“工作是做不完的,標準是自己掌握的,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對每一件事情都要求太高,太累!”但羅永輝改變的似乎只是服飾,對作品精益求精的極致追求,仍有增無減。 作品是羅永輝的全部。他說:“我不善交往,唯一可做的,就是做作品;我上班和下班的內容是一樣的,都是做作品;我對世界的理解,我對生活的、藝術的、政治的理念,也灌注在作品中。” 在羅永輝看來,作品有情亦無情。作品創作的過程,就是“在寫一個情感關聯的過程”。作品出爐前,在主體和客體交互中,創作者注入太多情感;但作品出爐后,無論是創作者自身的遺憾,還是大眾評價,都不可能有絲毫改變,這又是極其殘酷和無情的。至今,談起《巴金與蕭珊》這枚銅章,羅永輝還頗為遺憾。“蕭珊和巴金年齡相差大、時間跨度大、年代差異大,在創作時,為彰顯這種差異,刻畫巴金的筆觸筆筆留痕可感可觸,而刻畫蕭珊的筆觸則柔潤溫和。這種對比,有點酸楚,卻強化了思念,提升了情感,勾起人無限感懷。頭像下面,用的是玫瑰花。他們倆都是海葬,做了水紋樣的裝飾。作品完成后,我非常感動,但又后悔了。我為什么要做水紋呢?我用水來表現水沒有錯,但不夠高明。若把玫瑰花瓣一瓣一瓣摘下來灑在水面上,雖沒有水,而花瓣漂的時候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