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銀行及其發行的紙幣 |
發布日期:13-01-28 09:46:4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王小龍 |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4)
一、大中銀行的歷史沿革
大中銀行原名大中商業銀行,1919年6月29日(一說7月21日[[i]])在重慶開業,9月19日獲得北洋政府核準注冊。該行系由汪云松、王墨園、何鼎臣、袁治齊、楊國屏、李星樵、尹瑞卿、周鳳翔、孫仲山、劉映奎等重慶商人發起,總行設在重慶,在成都設有分行。1920年3月4日該行籌足100萬元資本,開辦了儲蓄業務,并正式改名為大中銀行。[[ii]]大中銀行紙幣于1921年開始發行紙幣。當年北洋政府僅特準同意該行發行20萬元紙幣,但到1925年該行發行的紙幣就達到了30萬元。大中銀行與北洋政府關系密切。“在民國初年,北京的銀行家與各政治和行政派系的關系密切,靠公債發了財”。[[iii]]大中銀行經營的一大特色就是向北洋政府放貸,例如1922年該行發行紙幣260萬元,但向政府借款就達210萬元之巨。[[iv]]
1928年,由于北伐的成功和北洋政府的倒臺,該行所貸的巨款無法收回,瀕于破產,于是將北方的分行全部撤回,只留重慶總行和成都分行,所發行的紙幣也只收不付。直到1929年以后,大中銀行才開始復蘇,再度設立天津分行。由于經營困難,1931年大中銀行被河南新鄉一個名叫同裕和的地方銀號以36萬元的入股接辦。同裕和接辦大中銀行后,以一萬二千元買通國民黨財政部有關當權者,取得印制紙幣五百萬元的憑證,再度發行紙幣。但該行的威信在大城市不高,業務很難開展,紙幣發行不是朝出暮歸,就是拒不接受。這種局面并未因同和裕接辦而有所改觀,所以大中銀行的紙幣主要是在河南流通,其次是濟南,其他大城市較少。[[v]]1933年該行在天津重新發行紙幣以后,連續3年每年都發生擠兌。[[vi]]由于經營不善,同裕和不得不停止接辦大中銀行,而大中銀行也隨著當時中國經濟和政治中心的南移,于1934年8月該行將總行遷至上海。1935年11月4日國民政府宣布推行法幣政策,收回中、中、交、農四行以外其他銀行的紙幣發行權。當年11月25日,政府公布了《接收中南等銀行發行鈔票及準備金辦法》,決定由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對中南等九個較大的商業銀行的紙幣發行進行接收,“接收各發行銀行發行庫準備現金及保證準備品、已印未發券、已發收回券均應交中、中、交三行行庫”。大中銀行的紙幣發行便由交通銀行接收了。不過到了1936年上半年,由于過去北洋政府對大中銀行行虧欠太多, 推行法幣政策后該行停止發行紙幣,引起人們紛紛前來擠兌,于是天津大中銀行又擅自發行了182萬元紙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