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為一部書 |
發布日期:13-01-18 08:36:1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張春嶺 |
珍稀性歷來都是衡量收藏品價值的主要指標,歷代大收藏家,無不對高面額的罕見錢幣情有獨鐘,要是能收藏到孤品,他們會高興得手舞足蹈,要設宴席邀請同好共賞,甚至將這枚錢幣作為自己的齋館名字。但有一位錢幣學家,卻以收藏普通錢幣為樂,那些磨得光溜溜的制錢,那些敲滿硬戳的銀幣,那些印痕累累、涂得像大花臉一樣的紙幣,都是他的最愛。他,就是我國著名的貨幣史學家和錢幣學家彭信威教授。
彭信威(1907—1967),江西安福人。1931年畢業于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英國語文系,后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進修。1934年至1936年留學英國倫敦大學。解放前先后就職于南京內政部、上海神州國光社、國立重慶大學、重慶復旦大學等部門,歷任國民政府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專員、上海經濟調查所副主任兼《社會經濟》月刊總編輯、無錫中國銀行襄理、中中交農四行派駐貿易委員會稽核、國防最高委員會設計專家。曾以駐美特派記者身份參加第一屆聯合國大會。通英、俄、日、法、德等諸國語言,尤精英語。解放后任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教授。 幼年的彭信威,生活于江西省安?h西鄉農家,那時正是辛亥革命之后,方孔銅錢結束了它的流通歷史。但父輩們講述的一個個關于銅錢的故事使他對銅錢產生了強烈興趣,并開始收集銅錢。童年時代萌發的興趣和集錢活動最終使彭信威走上了研究中國貨幣史研究的道路。 有人總結彭信威的一生,認為他的前半生的大部分時間,是為寫貨幣史作準備,后半生則是專心撰述。他曾發誓:《中國貨幣史》一天不出版,就一天不結婚。從1943年開始,他著手寫作《中國貨幣史》,其間數次易稿,至1954年,這部六十一萬字的煌煌巨著終于面世。隨后的三年中,他對全書做過一次大幅度修改,到1958年出版第二版本。至1962年,又完成生前最后一次的七十七萬字的增訂稿工作,即1965年三版《中國貨幣史》的底本。從初版問世,到完成最后一次的修訂稿,八年間三易稿,彭信威治學的嚴謹態度讓人頓生敬意。 由于以研究貨幣的流通性為主,彭信威自然對廣泛流通的普通錢幣興趣盎然,因為可以從這些錢幣上發現大量的信息,從而總結出有趣的金融現象。出于對中國貨幣文化的熱愛與癡情,他節衣縮食,幾乎把全部收入用于收集錢幣實物,以從事中國貨幣史的研究。有時他為一頓早餐發愁,有時卻不惜花二兩半黃金買下一枚急需的錢幣,供研究之用。在寫作《中國貨幣史》的階段,他廣交收藏界的朋友,大收藏家羅伯昭等人是他的摯友。他還到上海馬定祥的錢幣店中,討論問題,尋覓錢幣。 傾注了彭信威一生心血的《中國貨幣史》,框架嚴密,觀點鮮明,引用資料豐富,這部書是中國錢幣研究領域的基本參考書和權威著作,直到現在,仍然沒有一部同類著作可以替代其地位。 1994年,為彰顯彭信威在中國貨幣史和錢幣學領域中所做出的杰出貢獻,上海造幣廠鑄造發行了一枚銅質紀念章。紀念章的正面鐫刻著彭信威的正面浮雕像和環形銘文“貨幣史學家錢幣學家彭信威教授,1907-1967”,背面鐫刻的是他的巨著《中國貨幣史》圖案和他的名言“中國貨幣文化的光芒照耀了周圍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