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金郵票”套現僅得料價 |
僅從“料價比”(黃金材料價格在市場總價中的占比)來看,市場現有金郵票的該數據要遠遠高于現有金幣。比如說去年年底上市的馬主題生肖黃金郵票,黃金材料共重100克,按照目前265元/克的國際金價計算,黃金材料價值高達2.65萬元,在其3.9萬元的總價中占比為68%。與之相比,馬年生肖金銀幣(十分之一盎司金幣重量)的金幣重量只有3.1克,“料價比”僅25%;上市不久的青年運動會金銀幣,“料價比”也不超50%。 而對于另外一個重要的價值衡量因素—發行量,絕大多數的黃金郵票,現有發行量均以“千”位數計算,而金幣與之相比,均以“萬”位數計算,后者是前者發行量的5~10倍。而發行量是收藏品長線增值潛力的重要因素。 盡管如此,部分業內人士依然對黃金郵票持有質疑態度。廣東粵寶錢幣分析師王超宇認為,討論貴金屬收藏品的發行量、料價比都有一個前提:對象應是權威機構發行的產品。紀念金條、金章做工也很精美,但價格卻遠遠趕不上金幣,就是因為前者的發行方不是中國人民銀行。 目前市場上,多數的黃金郵票都是企業與郵政局合作的產物,與中國人民銀行無關,雖有“面值”的標志,卻不具貨幣屬性,長線增值潛力無法與金幣相提并論。 而收藏愛好者、廣東公正拍賣行的譚練也指出:“郵票所以能成為世界公認的收藏品,主要是因為其在歷史上扮演了"信件資費"的角色,同時記錄了人類文化發展史的亮點。但貴金屬郵票已經不具備了"資費"的功能,紀念意義也會大打折扣。” 提醒:做成郵票形狀的未必是郵政產品 盡管毀譽參半,廣州市場上,追捧黃金郵票的收藏愛好者還是有一定的數量,買金郵票的也并非都是送禮需求者。記者從縱原郵幣卡交易市場了解到,收藏黃金郵票的,大多數都是資深的集郵愛好者,也有集幣愛好者。 越秀區白領梁先生認為:“其實我不太在乎收藏品的增值潛力,主要是看其工藝是否精美,自己是否喜愛。比如這套"奔馬"的金郵票。” 廣地珠寶玉石檢測中心的項賢彪主任提醒,黃金郵票并非不能投資,但必須是中國郵政獨立發行或合作發行的產物,才可能是真郵票,其實際發行量才會受到限制,與名義發行量相符合。再者,中國郵政發行的郵票類產品,一定會有“面值”的標注,比如12生肖款,都會寫明“8分”的字樣;如果沒有貨幣字樣,即使做成了郵票的形狀,但不是郵政發行的產品,收藏價值要打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