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工藝品做成郵票形狀 實與郵政無關 收藏價值遠不如金幣
廣州市民小陳去年10月在越秀區某收藏商場“抄底”了一套金光燦爛的蛇年生肖黃金郵票,一套四張,總重量為32克,總價格為11888元,圖案非常精美。
春節后,國際金價大升,他將郵票拿到二手市場去出售,連續咨詢了三家商鋪均無人愿買。一位老板提醒小陳:“你這套東西沒有"面值",根本不是郵政局發行的郵票,就是個黃金工藝品,不過是做成了郵票的樣子;要賣只能賣黃金材料價,不到9000元。”
春節過后的3~4月,金銀禮品陸續流入二手市場,一手市場也多有打折促銷活動,其中的貴金屬新品—黃金郵票,受到了部分資深藏家的關注,馬年生肖主題的產品尤其在網絡商場上熱賣。
記者調查市場后發現,類似產品的優劣勢明顯:價格相對便宜、發行量相對較小,但發行方并非中國人民銀行,不具有金幣那樣的貨幣屬性,長線增值潛力值得商榷;而且,該市場在起步階段,難免有造假案例,不少企業冒充郵政局制作工藝品。消費者、收藏愛好者均需謹慎購買。
市場:
網上熱賣實體店不如金幣
與金幣金條相比,黃金郵票屬于收藏市場上的新上市品類,吸引了較多的關注度;目前內地市場上的品種主要是兩類,一類是文化紀念類,比如徐悲鴻的奔馬郵票之黃金版,一類是生肖品類,比如十二生肖合集黃金郵票版。單從名字上來看,都有“高大上”之感。
記者從廣東市場了解到,類似產品的整體銷售,實際上是遠遠趕不上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金幣的。永正紀念幣公司等廣州實體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黃金郵票與金章比較類似,銷售都是"一陣風",逢年過節涌現搶購熱潮,禮品消費是主角;但不到三周就乏人問津了,不像金幣可以賣幾個月甚至幾年。”
與之對比,在網絡平臺開店的收藏品商家則告訴記者,黃金郵票交易十分紅火,新品一個月可以賣兩三百套,春節期間更是能成交四五百套。由此可見,在多數市民心目中黃金郵票并非收藏品,而是消費品、禮品。
由于黃金郵票的發行歷史比較短(不到兩年),適逢國際金價走熊,目前的價格變化并不明顯,所有產品的一手、二手市場價格波動均在15%之內,遠比其間金幣、紀念金條的價格波動幅度要小。其中,2012年7月上市的“龍”主題生肖黃金郵票,而今價格依然在上市價附近位置波動;而去年年底上市的奔馬黃金郵票,而今價格小幅走高了約8%。
投資價值:“料價比”較高 發行方不權威
類似的黃金郵票收藏價值到底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