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定貨幣的廢品與錯幣(丁一) |
發布日期:10-05-17 08:36:4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丁一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0年5月下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人民銀行在建國初期試行由解放區印制的,質量不甚高的第一套人民幣。由于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和解放軍解放全中國而急劇拓展的財政經濟形勢的需要,確實只能以這種人民幣來取代國統區留存的國民政府發行的“偽鈔”――金元券等。因此,發行的紙幣質量較差,主要工藝是膠印,甚至還有較為原始的石版印刷工藝,品種也很多,據目前的考證統計,已超過60種。(包括不同顏色的同一票版,實際為62種) 由于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取得勝利,各地人民政府相繼成立,并著手進行全國范圍的經濟建設,金融物價逐步穩定,財經狀況漸漸好轉,為適應國內外經濟情況必須進行貨幣改革,應盡快地設計第二套人民幣。1950年和1951年開始準備,1954年完成設計并經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批準。此后逐漸因形勢需要而設計生產了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人民幣。 在生產流通紙幣的基礎上,1953年至1955年開始生產流通硬幣。1979年新中國初始鋒芒畢露推出了第一套貴金屬紀念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30周年紀念金幣。 也正是由于中國法定貨幣的內容進一步豐富,造幣生產能力的進一步拓展,隨著生產超模的擴大,中國10多億人口的現金流通的壓力壯大了中國印鈔造幣企業的生產能力。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盛世收藏已成為顛覆不破的鐵律,近幾十年國運昌盛,收藏錢幣的愛好者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他們刻苦研讀中國貨幣的歷史,認真研判每一版式的中國錢幣,并對當代中國流通貨幣作出了他們獨到的見解,這是他們對貨幣歷史的肯定,也是他們對中國錢幣文化的貢獻。由于深入的研究錢幣,對許多的錢幣異常現象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有特別的敏感性。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公民,在日常交往中和金融交易活動中不會太去留意經手的鈔票和硬幣,只有用職業的,收藏研究的眼光,才有可能發現“問題”,并為“問題”定性,于是“錯幣”就被收藏,被高佑、被大家可望而不可及。 通常,只要是一種具有生產規模的制作工藝,必然會有生產瑕疵。印刷業就有一種廢品為百分之幾的常規,做不到百分之百的符合生產要求。這樣有瑕疵的產品,企業就作為廢品處理掉了,而不慎溜出企業的,則是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