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金幣升值幅度遜黃金 |
元上下,目前的二級市場價格也只有12000元,兩者持平或投資者微虧;而三組紀念幣當初在廣州上市時價格最高時曾被炒到了18000元,目前的二級市場價格只有12000元,約跌了30%。 原因探析 機構炒作推高發行價 “料價比”低致會后大跳水 對于導致奧運金銀產品大幅度跳水的原因,機構操作應是罪魁禍首。首先,由于中國金幣總公司壟斷發行,3組奧運金銀幣的發行價格十分高昂。如2008年,3組金銀幣發行價超9400元,但按照當年的金銀價格,材料成本不足3500元,“料價比”低于40%,比當時多數金銀幣的料價比低。 進入市場以后,奧運幣又先后遭遇機構投資者的瘋搶,立即將價格炒高了幾千元,材料只有3500元,價格賣到18000元。廣州老百姓實際買進的價格全都遠遠高于發行價;即便如此,當時還有很多人買不到。而奧運會還沒有開完,機構就已經跑得差不多了,留下普通藏家接盤。 至于其余奧運會金銀紀念產品并不具備“硬通貨”的屬性,部分產品雖有工藝價值,卻無貨幣價值,甚至沒有發行量的限制,因此價格下跌在所難免。 投資建議 會前跟風貶值風險大 會后可到二級市場“淘金” 對于奧運會金銀紀念產品,廣東貴金屬交易中心的趙昆認為:謹慎投資、逢低買入,才是普通藏家應該采取的態度。不建議跟風炒賣一級市場產品,建議等奧運會開完后,去二級市場逢低淘寶。在此之中,優先選擇外國發行的奧運會紀念產品,比如英國發行倫敦奧運會紀念幣;也不必局限在當年的奧運會,以往的紀念產品經過多年沉淀,升值潛力往往更大。購買外國發行產品后,應拿到錢幣鑒定機構加以鑒別。 再者,普通藏家資金有限,應優先選“幣”,而非“章”、“條”或其余產品;只有中國人民銀行授權發行的,有“**元”貨幣字樣標識的圓形、扇形、梅花形的純金純銀產品,才是“幣”,才具有貨幣流通的含義與屬性。其余非“幣”金銀紀念品,沒有權威機構保障其發行量,也不具備貨幣屬性,投資風險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