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珍――戰國越王劍(子安) |
發布日期:10-06-03 08:18:1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子安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0年6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江南乃魚米之鄉,但河湖港汊交錯,丘陵林莽縱橫,不適合車騎、長矛大戟的格殺,步軍、水戰成為春秋后期戰斗序列的主力陣容,故在西周后期短兵相接的作戰兵刃取代長柄軍械成為對敵兩方的常規兵器。距今2500年前,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爭霸,仗恃爭鋒的神兵利刃劍為首選,劍的制作受到各諸侯國王的重視。吳越,包括后來挺進中原、一舉蕩平吳越的楚國,一時能工巧匠匯聚,成為產劍名地。名見經傳的如歐冶子、干將、莫邪等,冶煉鑄劍遂使鑄劍技藝遐邇聞名。三尺青鋒,名揚華夏,聲名遠播于中原列國,冶鑄出“陸斬犀兕,水截蛟龍”的名劍。 據《越絕書•寶劍篇》中的記載:湛盧、純鉤、勝邪、魚腸、巨闕這幾把史上留名的削鐵如泥的驚世名劍,相傳是當時鑄劍名家歐冶子為越王勾踐打造。民間傳聞俗知的是湛盧、魚腸、巨闕劍。后來據說這五把劍中的三把,輾轉遷移落到楚昭王的手里,楚王為了一別真偽,請名劍師薛燭就“純鉤”劍估其價值,答曰:“雖傾城量金,珠玉盈河,猶不能得此”。直言其貴可抵國,價值連城。《戰國策•趙策》對吳、越之劍更是贊譽有加稱其“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其做工之精美絕倫足以證明歐冶子等的鑄劍藝術巧奪天工、曠絕今古;無論鑄造工藝還是實戰價值,均堪稱中國寶劍鑄造史一時無兩的杰作。 有道是:“寶劍歸于烈士,紅粉贈與佳人。”名劍不與名家,豈不英雄落寞,名花無主。歷史上帝王將相、王公貴族、文人名士、劍客俠士、名人名家不乏用劍愛劍之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曹劉孫權、李白杜甫、專諸聶政、風塵三俠、公孫大娘,等等。大可見證劍在國人中之喜愛和普及。劍在春秋時期及以后的戰爭中,在軍伍中逐漸從作為實戰的短兵器過渡為軍官的一種佩飾,劍的鑄造也從注重其實戰功能轉變為注重其外觀造形。“越王劍”成了我國古代特定歷史時期“直兵”制造的杰出代表。 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縣治的沙冢楚墓,根據出土該劍的望山一號墓內的竹簡考證,墓主人應為邵固,死時尚不足30歲,系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的大貴族,與楚王室關系密切。在墓主人身體的左手邊,發現了這柄裝在黑色漆木鞘內的名貴青銅劍。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銹蝕,刃薄鋒利。試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