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六朝以前人,不知有西湖”, 紹興,一座血脈中沉淀著濃郁文化氣息的千年古城,在二千五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眾多蘊含時代印記的文化遺產。“江南十分美,紹興九分九”,小巷酒旗風,臺門飯菜香,環城河上槳聲櫓影……曾演繹著一段段似水的故事,悠遠有之,蒼涼有之,悲壯亦有之;又曾走出一個個儒雅的才子英武的巾幗,文弱大氣有之,家國情懷有之,不遜須眉亦有之。光滑的青石板路,裊裊的菊花茶香,班駁的古城老墻,連那吱呀的搖櫓聲中,好象都能尋覓到他們的音容笑貌,悲天憫人。
如果紹興是一部濃郁悠遠的千年古籍,“紹興建城2500周年”大銅章就是古銅雕刻的黑白木刻版。塊面、線條、明暗,我們在其中追尋到那座千年越韻古城的文化,生活方式,信念與價值,在青磚灰瓦,蜿蜒雨巷,在“秋風秋雨愁煞人”,“不在沉默中消亡就在沉默中爆發”中尋找答案。
越王勾踐,書圣王羲之,愛國詩翁陸游,鑒湖女俠秋瑾,學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魯迅,一代偉人周恩來,江南怪杰徐文長……英才輩出,引人景仰,這是“紹興建城2500周年”黃銅章。一葉烏篷,漂過二千五百年的歷史滄桑;百轉河渠,流動多少豪杰的英名;紹興八杰,傳揚著古越文化的精致肌理。以人入章,演繹古城風韻,設計者多么熱愛這座千年古城,又多么了解這座文化重鎮。紹興,正是因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充滿深意韻味的越韻綿延數千年,今日依然顯示著勃發的生機,這是紹興之魂。章面的設計簡練,以八杰之頭像為主圖,面貌清晰,風神鮮明,一時群星燦爛,道盡了紹興古城之文脈,展現古城神韻之無遺。
再行吧,輕搖烏蓬船,在戲臺邊聽著清幽婉麗的越劇;攀柯巖游鑒湖,青山碧波間聆聽越歌;過八字橋,行東湖,咸亨酒家品黃酒聞霉臭;大禹陵遙拜千古圣帝,吼山中懷想越王臥薪....... 一步一景,自然風光人文璀璨,這是“紹興建城2500周年”紫銅章。銅章演繹紹興的景,含蓄而靜謐,仿若在江南煙雨中,濕漉漉的,散發著邈遠的古意和淡淡的怨幽,紀念和證明了這座古城的種種滄桑。
以往慣見的大銅章,多以高浮雕手法來表現,但這套大銅章無論是形制還是設計都有獨特新穎之處。其一以黑白木刻板畫效果,來表現人像與風景,形象簡練深刻,僅僅運用刀法鑿刻的強健之力,以及線條肌理的獨特美妙和黑與白的強烈對比,質樸中不乏豐富,簡約中融合純粹。以原始的形式觀感彰顯了現代人的一種內心的精神追求,純凈方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