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大銅章開始流行起來。這種直徑60毫米以上銅質紀念章,是中國古代辟邪祈祥的厭勝錢(俗稱“花錢”)在現代人文環境中玩出來的新花樣。雖不作錢幣流通使用,卻因承載了許多獨特的歷史文化,又具有古色古香的形制和精妙絕倫的設計,逐漸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收藏群體。
最近精彩亮相的“紹興建城2500周年大銅章”,給收藏愛好者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感覺,從設計創意、布局經營到意境釀造,可謂獨辟蹊徑,新意迭出。大銅章1套2枚,一枚為古銅色,另一枚為黃銅色,正面中間皆鑲嵌形似鏡鈕的帶孔圓頭,系紅色彩帶,既有中國古代銅鏡的韻味,又是美觀實用的鎮紙,懸于書齋,鎮于畫案,不失為風雅之物。
第一枚大銅章的正面,雕刻著紹興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8位著名人物,即勾踐、王羲之、陸游、徐渭、秋瑾、蔡元培、魯迅和周恩來,涵蓋政治、軍事、文學、藝術、教育等領域。第二枚大銅章的正面,為紹興8大景觀,即吼山、大禹陵、咸亨酒店、八字橋、鑒湖、柯巖、戲臺,凝聚了紹興人文地理之精粹。大銅章的背面,分別為古城的兩座城雕,將紹興的歷史和未來,以現代設計理念妙融于其中。
大銅章熔鑄了一部古老而厚重的史詩。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踐痛定思痛,臥薪嘗膽,接受謀臣范蠡的提議,毅然走出南部山區“老革命根據地”,選“四達之地”建都,以立“霸王之業”。開始時,憑借臥龍山(即府山)地勢筑小城,繼而又在其周圍筑大城,這便是紹興建城之始。
大銅章,讓我們看到:2500歲的紹興,風骨蒼勁,浩氣長存。4000多歲的大禹,是紹興德高望重的前輩。大禹陵立著他的一尊塑像,還有一塊岣嶁碑(又稱“神禹碑”),那石上77字的“蝌蚪文”,記載了他當年治水的艱辛。另一塊形如稱砣的巨型窆石,據考證為他老人家下棺安息所用。石本無字,歷代多有題刻。近代紹興書法家徐生翁題得好:“會稽山萬古,此石萬古。”明代的徐渭,以潑墨大寫意開創了中國花鳥畫的一代新風,被后世的鄭板橋、吳昌碩、齊白石等崇拜得五體投地,甚至表示愿作“青藤門下走狗”,為他“磨墨理紙”。徐渭晚年貧窮潦倒,“文章梅花能換米,余今換米亦梅花”,但他寧可“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也不為權勢獻媚,表現出一身正氣和錚錚傲骨。秋瑾這位民主革命時期的美女,愛騎馬,善舞劍。為尋求中國變革之路,殫精竭慮,無私無畏:“無限傷心家國恨,長歌慷慨莫徘徊”,“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最后以一腔熱血,從容就義于紹興城中軒亭口,年僅3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