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珍――戰(zhàn)國越王劍(子安) |
發(fā)布日期:10-06-03 08:18:18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子安 |
以紙,20余層一劃而破。勾踐劍主要金相分析為錫銅合金,故劍體本身呈紅色,其中還含有少量的鉛和鎳。由于鋒刃部分的含錫量達到20%左右,刀鋒犀利,能洞穿“金甲”而不損鋒鍔。勾踐劍規(guī)格的有關數(shù)據(jù)為:劍身通長55.7cm,劍柄長8.4cm,劍寬4.6cm。劍身上裝飾著菱形花紋,劍格兩面鑲嵌花紋用藍色琉璃做工;劍脊一側(cè)靠近劍格處八個錯金鳥篆體銘文,清晰入目:“越王鳩淺自作用鐱”。“鳩淺”就是劍的主人越王勾踐,那位載入史話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負重忍辱的關鍵人物。考古學家據(jù)此稱此劍為“勾踐劍”,約鑄造于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
該劍1973年6月首次出展,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中隆重亮相。當時為改變“文革”造成的中國外交孤立的局面,一改國際上的冷戰(zhàn)思維,作為繼主席紅色中國“乒乓外交”戰(zhàn)略的第二套組合拳“文物外交”,密切中國與國際社會關系,使中國重新進入世界大家庭;同時第二重意義也是為了宣揚文革的赫赫戰(zhàn)果。印象中“勾踐劍”曾先行作為出國預展在《全國文革期間出土文物匯報展》中亮相。筆者有幸“混跡”其中大飽眼福,除了驚奇就是嘖嘖連聲的驚嘆,至今記憶猶新。20世紀末筆者因工作關系多次去過杭州,每次行走西湖時,都要特意借道,去座落在山水旖旎風光綺麗的西湖孤山南麓、東銜白堤的省博流連瞻顧。曾在那目睹過多柄出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吳越青銅劍,養(yǎng)眼之際外,盤桓流連不忍離去。從展陳介紹得知,“勾踐劍”后我國考古工作者連續(xù)發(fā)掘出越王勾踐、者旨於易、州勾和吳王光(闔閭)、夫差、吳王太子佩劍,使我們得以重睹“越王劍”這一我國兵器制造史上不朽的杰作。 “一代豪雄霜寒劍氣安吳越”。“越王劍銅章”塑造雕刻了一對“雙璧”,滿章劍氣橫溢,擋者披靡,將千古奇兵利器的王者之相和霸悍之氣曝露無遺。由于劍身本身的形象,從作圖語言而言,可資著意勾勒之處簡單明了,因此雕刻設計上并未刻意渲染,使用的中等浮雕刻畫足以為名劍傳神,且不失劍的霸道和大氣。 背景刻畫為1980年在紹興府山原址恢復的越王殿和越王臺。越王臺位于府山東南麓,系后人為緬懷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復國雪恥而建,據(jù)《越絕書》記載:“越王臺規(guī)模宏大,周六百二十步,柱長三丈五尺三寸,溜高丈六尺。宮有百戶,高丈二尺五寸。”畫面上,登高遠眺,山風聚氣為嵐,水云煙樹,高閣增勝,滿目平地突奇峰,樓臺殿閣掩映于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