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錢、厘金局、錢江 |
發(fā)布日期:12-09-18 08:20:50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張春嶺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12年9月下旬,如需轉(zhuǎn)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zhuǎn)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童年時的故鄉(xiāng),沒有電,當然也沒有電視,唯有天上的一輪皓月,給兒童照出一片玩耍的場地。每當晚飯之后,總有小伙伴吼唱兒歌:“小孩兒們,都來玩,腰里別個大清錢……”,懵懂的歲月,并不知道大清錢是什么,后來收藏古錢,才恍然大悟,原來大清錢就是清代的咸豐大錢。咸豐大錢雖然價值并不一定多高,但將當百當千的咸豐錢與小平錢排列在一起,前者簡直是巨無霸,沉甸甸的份量和精美的錢文,怎能不讓人喜愛?
然而咸豐大錢的鑄造卻是出于無奈。咸豐三年,太平軍定都天京(今南京),舉兵北伐,逼近京師。清政府派兵鎮(zhèn)壓,屢遭敗績,軍費開支大幅增加,耗銀計580萬余兩,致使庫銀從800萬兩跌為220余萬兩,國庫空虛,無以彌補。再加上太平軍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割斷了滇銅的進京運輸路線,政府鑄錢材料異常匱乏,民間銅錢短缺,商旅不興。在這種形勢下,清政府不得不議鑄大錢。就在這一年鑄造了當五、當五十、甚至當百、當五百、當千等幾種大錢。 但虛值大錢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清政府的財政危機,當千大錢鑄造了九個月就停鑄了。與此同時,一項新的稅目開始出現(xiàn),由此帶來的滾滾財源,總算讓與太平軍作戰(zhàn)的清政府,像一臺加足了油的戰(zhàn)爭機器,撲滅了全國的燎原戰(zhàn)火。 這種新稅目當時稱為厘金。是清政府為了對付太平軍、籌辦軍餉的一項重要措施。厘金稅分為兩種:一種是引厘,是“通過稅”,征收對象為行商;一種是坐厘,是“交易稅”,征收對象為坐商,其稅率是按價征收,“值百抽一”,故稱之為“厘金”,清政府從一八五三年開始在蘇北地區(qū)實行,到五十年代末,已幾乎在全國各地普遍推行。征收厘金的機構(gòu)是厘金局,各省設立厘金局卡以咸豐末年和同治初年最多,估計總數(shù)當在三千處左右。厘金的創(chuàng)立和開征,使清代稅制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除田賦外厘金與海關(guān)稅、鹽稅等其他各稅一起成為清代稅收之大宗。由于常隨地設卡征課,隨意定物征課,稅額可觀,稅收旺盛,所以太平天國戰(zhàn)事結(jié)束,亦無法廢除,直至1931年始裁撤厘金改征統(tǒng)稅和營業(yè)稅。 厘金稅的獻策首創(chuàng)人是奇人錢江。他是清末長興縣人,字東平,自幼穎悟超群,12歲時能操筆成文立就600言,被邑人稱為“奇人”。后來科場不順,花錢買了個“監(jiān)生”頭銜,卻一直得不到機會進身仕途。錢江于1853年3月太平軍定都天京之初,投身圍剿太平軍的江北大營,隨即獻策首創(chuàng)厘金制,對行商坐賈設卡置局抽厘,令得商民大苦而大營餉糧不匱。錢江之奇,還在于他成了粵人黃世仲《洪秀全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被寫成參加太平天國的義士,甚至把太平天國的眾多成就都歸于他的獻策。不過據(jù)后來考證,這些純粹出于杜撰。但錢江被稱為“才子”,卻有據(jù)可考。河南賒店山陜會館有一大戲樓,戲樓臺口石柱上鐫有一副對聯(lián),相傳是錢江所撰:“幻即是真,世態(tài)人情描寫得淋漓盡致;今亦猶昔,新聞舊事扮演來毫發(fā)無差。”此聯(lián)寫創(chuàng)作、寫表演,將戲臺的文化內(nèi)涵闡釋得生動準確,堪稱戲樓妙對。 錢江的最奇之處在于對他死于何時的考證上。關(guān)于錢江的卒年,眾多史家眾口一詞定下“鐵案”,說他入江北大營后僅兩個多月,因其自恃功高,常出言不遜,被誣以“謀逆”罪名捕殺。然而陳光貽撰成《再談錢江》(《長興文史資料》第三輯),說他從江北大營虎口逃生,亡命江淮間,最終于宣統(tǒng)元年老死于江蘇清江普應寺,享年九十六。果真如此,則錢江史料上的生卒年月,也要改上一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