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風暴眼:國內貴金屬價格幾度變臉 |
立以來,實行嚴格的機構會員制度,從未向個人客戶開放過。
“2009年1月19日,我們在現有實物黃金產品的基礎上,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向個人客戶提供進入上海黃金交易所交易的渠道,并代理個人客戶資金清算和實物交割的業務。”談到該行的新業務,程相峰興奮起來,“目前我們是唯一指定辦理該業務的銀行,2月26日交易所將與我們為此召開發布會。” 記者詳細查看了該行的個人黃金買賣業務介紹,其中規定,Au99.95、Au(T+D)、Au(T+N1)、Au(T+N2)品種每手為1000克,最小交易單位為一手,交易保證金為合約價值的20%,那么交易一手業務,以約200元/克的當前金價計算,即使有5倍杠桿比例,至少也要付出4萬元。 因此,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對普通投資者參與黃金實物投資而言,依舊設了一道不小的門檻! 影子市場 更現實的問題是,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價格幾乎完全跟著外盤走。 “由于整個全球形成了以倫敦、紐約為主的黃金市場,而在時區上我們亞洲處于美英之間,形成了幾乎不間斷的交易市場。但是因為歷史原因,倫敦金價和紐約金價才是真正的決定價格。而我們只是影子市場。”北京工商大學期貨研究所胡逾越教授對此略為惋惜。 一種意見以張炳南為代表,認為爭奪所謂的國際黃金定價權對目前我國意義不大!斑@只是學術上的炒作!對于現階段的中國來說,增加黃金儲備、實現藏金于民、活躍黃金市場、扶植黃金產業,這四件事比爭奪定價權重要得多,黃金的定價權并不是說你產量、消費量達到世界第一就會有,黃金更像是金融產品,黃金97%的交易在金融市場,3%在商品市場,黃金的定價權更象征國家金融實力的體現! 但是在全球商品價格日益受到中國因素影響的今天,黃金價格的決定機制,是否要考慮到中國對黃金的供求關系? GFMS的主席Philip Klapwijk,在2008年12月撰文指出,以當地生產、制造以及金條收藏需求看,中國的確是全球最大的實際黃金市場。 同時,從需求面看,他還指出中國在2008年將制造超過300噸的首飾,其中絕大部分均為24K金首飾,銷量大體上也將保持強勁。 “中國確實談不上對國際金價有什么定價話語權,”2月18日,東方證券有色金屬行業資深分析師施衛平對本報說,“這的確與中國作為全球 黃金第一生產國的地位不符,不過這樣的問題,已經在銅的定價上得到反映,并不足為奇。” 他指出,盡管從黃金珠寶的范疇看,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黃金消費國,但中國缺乏黃金ETF這樣的掛鉤黃金的投資產品與衍生品。“于是,中國沒有空間給黃金發揮避險與對沖等金融上的功能,自然也就沒有這樣的需求。” 在渤海證券分析師靳海明看來,中國缺乏黃金定價話語權,還由于黃金市場的開放時間較短。他表示,中國的黃金市場直到2001年才開始逐漸開放,之前一直實施銀行專營管制!皩Ρ扔《龋瑒t黃金市場很早就放開,有大量的黃金產品,包括黃金ETF可供交易,投資者也已經形成相關產品的投資習慣,中國要復制印度在黃金產業上的成功需要時間! “美歐由于有主要的黃金ETF交易,因此,這些市場的判斷對金價的影響更大。”馮志源指出,港交所去年掛牌了當地的首只黃金ETF,已經走出了第一步。 至于香港經營多年的黃金期貨業務,有業內人士對本報分析指出,缺陷在于,這是一種可無限放大風險的黃金衍生投資,而黃金期貨又并不屬于香港證監會的監管范圍,黃金期貨業務亦不需要特定的經營牌照,市場監管問題可能令投資者有所卻步。 內地的情況更具挑戰性。即使在看到目前不少內地銀行已經有紙黃金與金條出售,黃金投資正逐步放開的現狀,靳海明仍然對中國在黃金市場的話語權提升不抱太大希望。“近年中國黃金產量的提升,是因為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