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風暴眼:國內貴金屬價格幾度變臉 |
勢的變化,需要考慮信貸違約掉期(CDS)蔓延的因素,若加入CDS因素到監測模型,就能得到金價與公平價值貨幣籃子價格走勢重新趨同的結果。
價格因素解剖 那么,黃金珠寶產業在當前受到何種沖擊? Neil Meader,權威的金屬調研機構GFMS的研究總監表示,自2007年開始,發展中國家對黃金珠寶的消費量已經出現下挫。他表示,2007年發展中國家的黃金消費量為接近1700噸,預計2008年將跌破1500噸。“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工業化國家對黃金消費的需求則已經持續數年疲軟,從2005年的850噸左右,一路下滑至2008年預計的650噸不到。” 與此同時,全球的黃金供應量自2002年起就保持持平而略微減少,根據GFMS的數據,在7年間全球供應量從約2500噸/年減少到2400噸/年的水平,以此計算的年跌幅僅為5%左右。這一跌幅,與工業化國家4.7%的需求年跌幅相若,但遠低于發展中國家12%的需求年跌幅。 在供應減少的步伐未能趕上需求下跌的期間,金價卻從2007年的不到700美元/盎司上升至2008年的900美元/盎司。顯然,有其他市場力量在“消費”黃金。 事實上,除了制造為首飾,黃金還有更多的“消費”渠道,包括作為對沖風險的工具。 據了解,在開采成本固定的情況下,金礦企業為了對沖金價下跌的風險,就往往會向央行借出黃金現貨,再于市場上出售,從而鎖定了某個水平的利潤。將來金礦企業只需用自己生產的黃金,加上不高的黃金利息,歸還央行。因此,不難理解,金價的高低,與金礦企業用黃金現貨對沖的規模成反比。 GFMS表示,從2001年起,全球范圍內都出現了黃金現貨對沖倉位的平倉潮。 有據可查的是,2000年,對沖的規模達3000噸黃金,到2008年,對沖的倉位已不足500噸。根據法國興業銀行(601166,股吧)對黃金對沖的監測,在2008年三季度,金礦企業進一步平倉,在促成市場需求上揚的同時,金礦企業還將金價按季度提升了5%,金價一度朝1000美元/盎司攀升。 在環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黃金對沖倉位的調整,還需考慮到金礦企業的現金流狀況。法國興業銀行(601166,股吧)表示,在當前環境下,不留意金礦企業的財務狀況才是恰當做法,因為這會明顯影響其對沖倉位。 “一家只有少量流動現金或信貸余額的公司,除非能迅速提升其黃金開采量,否則將難以平倉。我們還觀察到,在2008年三季度,一些金礦企業在適當購入黃金認沽期權或遠期合約后,近期拋售持倉以滿足現金流需要,或降低公司的債務。” 此外,上海財大金融學院副院長駱玉鼎指出,影響黃金價格的主要因素一般有三個:美元走勢、通貨膨脹率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他對本報解釋道,“首先在國際市場上,黃金以美元報價,如果美元貶值,金價就相對隨之上升;通貨膨脹會促發物價上升,貨幣購買力降低,而黃金作為傳統的保值工具,在通貨膨脹中會也會受到投資者的追捧;而資源類商品自2008年下半年下跌以來,跌幅已超過正常水平,有色金屬、石油的價格最近都在上漲。黃金價格和其他大宗商品還是有一定相關性,這也為金價上漲提供了動力。” 張炳南則認為,回顧歷史上數次黃金價格巨幅波動,政治與金融環境因素顯得尤為重要。1944年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全球訂立35美元等值于一盎司黃金的固定價格,20多年未發生改變。1967年該體系破滅,黃金價格進入市場化階段,從1960年代到1970年代,黃金價格總體上漲,“因為之前人為地綁住金價20多年,肯定會有釋放的過程”。此后的1980年,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伊朗的人質危機,當時人們都覺得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爆發,因此金價出現大幅度上漲。上漲過后經歷了調整,從1980年到2000年一直處于調整階段,從2001年起,金價已經跌破成本價,開始回升復蘇。 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