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風暴眼:國內貴金屬價格幾度變臉 |
“春節過后的第一周,我們回購了整整630公斤黃金,銷售數卻沒有這么多。”2月19日,中國黃金集團營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曉東告訴記者。這是自2006年12月中國黃金集團營銷公司推出了實物黃金投資市場,允許個人投資者向公司變現實物黃金后,他第一次遇到突如其來的變現井噴。 與變現潮相對應的,是國際金價的高漲和國內黃金首飾品價格的快速變臉。 近一個月來,國際金價從840美元/盎司的階段性底部價位躥升至970美元/盎司,直逼1000美元關口。與此同時,國內的貴金屬價格也幾度變臉。 記者走訪滬上徐家匯地區某黃金首飾店發現,黃金手鏈價格已漲至每克255元。營業員對此解釋道,“近兩個月價格上調了至少三次。”李曉東也向記者透露,從2009年1月開始,中國黃金集團營銷有限公司在北京出售的黃金首飾,已先后從每克205元,調整至210元、215元,直到目前的220元。 金價的不斷上漲與突然涌現的黃金變現潮直接相關。李曉東的看法是:“以現在970每克220元的價格作為衡量標準,去年全年高于此價格的天數也就十六七天。事實上,2008年的黃金價格都處于低位運行,去年10月份金價還在170元/克時,我們一周賣出過2噸黃金。” 黃金業內資深人士,中國黃金協會秘書長張炳南2月19日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也表露了同樣的觀點:“黃金作為投資品,當出現價格上漲的情況時,當然會有獲利者進行拋售回吐,這與股票市場的道理相同。” “況且當前經濟低迷,當投資者其他資產都被套時,只有通過獲利的黃金來變現。” 當黃金的競爭對手——股票、房地產、債券、貨幣,均被認為在2009年大部分時間都將表現不濟,沒有余地的資金,只能把目光投向這個最后的避風港。市場的抉擇,解釋了黃金走勢與美元的背離、供求預期的失準,照亮了金融風暴陰影中精巧的黃金價格機制。 “黃金,是最后的避難貨幣。”高盛的商品分析師Jeffrey Currie在2月4日就做出上述判斷,該判斷隨即得到驗證。 投資者的偏好 投資者已明顯地表露出對認購新股的偏好。 2月9日,瑞金礦業(00246.HK)的管理層在香港舉行視像會議,表示將全球發售1.65億股,按照此后確定的上限招股價6.25港元,將集資10.31億港元。“全球經濟信心疲弱,主要央行為應付金融危機而紛紛采取措施增加流動資金,促使市場憂慮所有主要貨幣的貶值,故黃金更成為資金避難所。”該公司CEO邱海成說。 瑞金礦業透露,是次集資的款項中,將把約38%用于日后收購內蒙、新疆和其他地區的黃金資源,23%用于擴大勘探范圍并商業化探明的資源。 該公司執行董事兼副總裁陸田俊表示,目前對新疆兩礦山的收購權已經獲得,預計在10年內分別用6000萬與8000萬收購,目前正等待就儲量進行的獨立估算報告完成。 他還強調,瑞金完全專注于黃金開采業務,沒有涉足利潤微薄的冶煉等中下游業務,因此將直接受惠于金價的上升。 投資者隨后踴躍的反應,表明在黃金資源長遠處于稀缺態勢這一基本面之前,部分投資者此前對于瑞金礦業在業務上受制于大股東僑興集團董事長吳瑞林的擔憂,已經被打消。“關于瑞金礦業收購金礦,是否依賴于吳瑞林先生與有關地方政府私人關系的問題,是不存在的。瑞金礦業的管理層完全獨立于股東,而且公司主席王振田此前在內蒙赤峰市擔任過多項職務,在政府任職時間達16年,我認為這表明公司與當地政府建立了牢固的關系。”瑞金的保薦人花旗環球金融亞洲一位負責人當日如是對本報記者說。 隨后的2月10日至13日,瑞金礦業在香港錄得67倍的超額認購,凍結約70億港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