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重拳終結“貓鼠游戲” |
今年以來,外匯、黃金等金融市場操縱案持續發酵,引發市場關注。上周二,一位紐約黃金投資者向紐約曼哈頓聯邦法院起訴巴克萊、德銀等五家銀行,指控他們操縱倫敦黃金定盤價。次日,在大西洋(600558,股吧)彼岸,英國央行卷入外匯市場操縱丑聞中,目前該行已暫停了一名員工的工作,并就央行官員曾縱容或知悉操縱外匯市場行為的指控開啟新的調查。本周二該行行長卡尼在接受國會下院財政特別委員會質詢時表示,將專門增設一位負責銀行和市場的副行長職位,預計新監管架構細節會在本月18日公布。 在全球經濟金融聯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若有“老鼠”操縱市場牟利,無疑會損害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投資者的利益。因此,如何杜絕“老鼠”操縱已成為市場普遍關心的問題。對此,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國際金融系主任張碧瓊教授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少數大型金融機構對定價權的壟斷和自身利益驅動是操縱行為產生的根源,這導致市場效率低下,損害了公平。“操縱者在和監管者玩"貓鼠游戲"!彼硎。要終結這一游戲,她的建議是首先要加大對操縱行為的處罰力度;其次要完善監管架構和監管規則,提高定價透明度;最后,從根本上說,各國要向反壟斷和分散定價權方向努力,盡管分拆大型金融機構的業務面臨重重困難。 其實,國際大型金融機構操縱市場的行為,在利率市場已經得到證實。早在2011年,由美國司法部和商品期貨委員會(CFTC)牽頭,包括英國、日本、歐盟等監管部門在內,對金融危機期間銀行內部及銀行之間是否操縱倫敦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等基準利率進行調查。最終包括德意志銀行、法國興業銀行(601166,股吧)、蘇格蘭皇家銀行和摩根大通等被處以高額罰款。 目前,全球范圍內針對外匯和黃金等貴金屬的市場操縱調查正在進行中。針對外匯市場不當交易行為的調查始于去年4月,主要是審定交易員是否串通操縱了關鍵基價的行為。據悉,去年以來,部分交易員被監管當局指控在執行客戶外匯交易指令之前搶先自行交易為私人賬戶牟利,以及與他國或者他行交易員串通操縱基準匯率。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美國、英國、瑞士、中國香港及新加坡監管當局已經介入調查,至少有10家金融機構的超過20名交易員已經被強制休假、停職或解雇。 據《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報道,去年3月CFTC內部就曾討論倫敦金銀價格是否被操縱。目前,德國監管機構在過去幾個月已數次進入德意志銀行展開調查,英國監管機構也已就可能的倫敦黃金定盤價內幕交易案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