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是否還是避風港? |
盡管歐債危機的擔憂再度升溫,但作為避險資產的黃金“光澤”不再,紐約市場金價5月9日電 子盤再度跌破1600美元關口,創下年內新低。上周,紐約黃金期貨累計跌幅達3.7%,創出今年以來最大單周跌幅。 黃金是金融危機以來表現最好的資產之一,其集保值、消費和投機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的特性受到投資者的追捧,然而在目前“不避險”,且各國更加注重經濟增長而繼續量化政策前景未卜的背景下,黃金是否還是“安全資產”? 光大證券的分析認為,本輪黃金的牛市從2000年以來實際上已持續10余年。“這輪牛市主要有美國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決定,在未來一年的時間內美國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還難以改變。”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未來可能的進一步量化寬松政策仍是支持金價上漲的重要因素。“在美聯儲此前的會議中盡管對新一輪刺激政策保持了謹慎態度,但并未明確不會推出量化寬松政策,因此短期還需關注經濟的表現。” 光大期貨研究所分析師孫永剛認為,這一輪危機的根源是借錢消費導致虛假的繁榮,實際上各國政府應該做的是修復資產負債表,使經濟恢復內生增長動能。 “如果主要國家政府一再抱有希望通過貨幣政策將資金流入實體的"妄想",只能催生出更多的貨幣溢出效應,推高大宗商品尤其是貴金屬的價格。”孫永剛說。 對此,光大證券的分析指出,回顧黃金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表現,貨幣政策或實際利率是與金價更直接博弈的對手,未來利率和風險的變化可能成為金價表現的關鍵因素。“如果利率回歸正常水平,金融體系的信心大面積恢復,資金流入黃金的狀況可能會輕易反轉。”渣打銀行的分析也指出。 “目前市場情況是美元的基本面略好,避險資金會更多流入美元市場,如果在金融危機后歐美以及新興經濟體全局性狀況都不如意的情況下,資金則更多會流入黃金市場。”澳新銀行亞洲大宗商品研究總監諸蜀寧指出,作為避險品種,黃金常常在全局性避險的情況中表現出色,而在相對性避險的狀況中不盡如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