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飾業驚現“潛規則”:成分摻假 生產分包 |
有十幾家,其余大多數是省市級別的檢測機構。
一位檢測機構相關人士透露,有些不是國家級的檢測機構也號稱是“國家級”的,比如在廣州一家名叫“中檢質技金銀珠寶質量檢驗中心”的機構,用低價爭取客戶,有時一個檢測只要幾十元。 這也迎合了部分商家的心理。上述業內人士說,有些商家花錢買證書檢測根本不管什么權威性,誰家鑒定費便宜就用誰的。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孫鳳民昨日在2010年中國鉆石論壇上表示,鉆石的檢測證書是消費者購買的信心保障,但現在國內外各級檢測機構很多,有些國外的檢測證書在執行標準等方面標準不一,造成了同一批鉆石,證書顯示的級別有很大差距。 除標準不一外,有個別不法銷售商還利用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串通國外檢測機構忽悠消費者,孫鳳民說,在今年國家工商總局的多次檢測中,國外檢測機構檢驗的不合格情況占很大比例。 售后無“三包”:退換艱難 對近期北京市工商局抽檢中“每克拉美”銷售的部分首飾金含量不足、鉆石凈度不合格、材質標稱不屬實等問題,“每克拉美”聲明稱,顧客購買的珠寶、黃金飾品,需經過國家珠寶玉石質檢中心檢測,確定為不合格產品的,商場才退貨、換貨及賠償。 周生生后來在一定壓力下表示消費者憑《貨品保證單》連同貨品可退貨前也稱,專柜要退貨必須有國家承認的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證明。 很多消費者覺得此舉顯然不夠誠懇,在對所購首飾真假產生疑問時,高額鑒定費為什么只能自己出呢?如一件500元的手鏈,鑒定費就要100元,消費者還有多少求償積極性? 廣州一位消費者還提到,有的專柜金銀飾品一經售出就不退貨,就算出現問題也只能維修,這幾乎成為了珠寶行業“潛規則”。對此,恒信鉆石董事長李厚霖向記者坦言,珠寶鉆石行業各個品牌大都是依據自己的內部規定做售后服務,沒有統一標準。 目前珠寶行業沒有專門的“三包”法規,如玉石、K金、千足金等只存在真假問題,而不屬于“三包”產品范圍。如珠寶飾品的工藝或質量方面存在問題,消費者可要求商家加工維修。但如果需要退換,則須雙方協商解決。 業內人士說:“目前國家只有貴金屬含量和鉆石標準,首飾鑒定只是對鉆石成分、貴金屬含量和等級等進行鑒定。對于項鏈能承受的拉力、焊點牢固程度等,目前沒有明確工藝質量標準,也沒有明確行業標準。凡是由以上原因造成的斷裂,一般不認定屬質量問題。只有斷口處有明確的金屬缺欠、金屬雜質或砂眼,才能被認定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