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飾業驚現“潛規則”:成分摻假 生產分包 |
金飾業“潛規則”: ●成分摻假成廠商謀利重要手段 ●層層分包導致生產環節缺乏監控 ●檢測機構眾多,鑒定證書五花八門,誰費用便宜就用誰的 ●售后服務不執行“三包”規定,維修容易退換艱難 “即使這些品牌珠寶店都有K金產品成分不足的問題,難道每買一件首飾都要拿去檢測?” 近日參加上海婚博會的張小姐在會場首飾柜臺前徘徊困惑。11月份北京市工商局對24個企業56款珠寶首飾進行抽檢的結果公布后,周生生、每克拉美、瑞景行、百利金等企業都上了問題產品黑名單。成分摻假讓金飾行業陷入“三聚氰胺”式恐慌。 成分摻假:行業潛規則? 自周生生18K金產品被曝出含金量不足問題后,深圳當地一家最大的黃金首飾加工制造商反而變得更忙了,“出現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貨品供應問題。”該公司一名高管稱。 周生生事件引發了許多金飾零售公司開始審視自己的供應環節,紛紛更換供貨商,由于深圳這家公司一向在業內信譽不錯,所以“他們都找我們來下單,我們產能這塊都忙不過來了”。 該高管認為周生生產品含金量不足主要是利潤驅動,他告訴記者:“除了成分不足,還有摻假,一摻假利潤就上去了。”業內前幾年有個含銥事件,銥是一種廉價金屬原料,一些加工商就通過在黃金里摻銥獲取暴利。“一噸黃金里摻一公斤銥就能賺30萬元,沒辦法,黃金太值錢了,300多元一克,一噸黃金就3個億,1公斤銥代替1公斤黃金可不就30萬元?”對此摻假,一般檢測很難檢得出來,一般都得破壞性檢測等非常專業的才能檢測出來。 “黃金價格是透明的,諸如周生生這種公司主要賺取的還是品牌溢價,比如靠更有吸引力的設計等,或通過鑲嵌珠寶等賺取更高利潤。”一位證券分析師認為。 與珠寶飾品相比,黃金飾品本身利潤并不高,“毛利才10%左右。”上述證券分析師告訴記者。 今年受國內CPI持續走高的影響,很多人轉向購買黃金飾品和金條,導致黃金飾品銷售壓力增大。今年以來,香港上市的金飾零售公司普遍股價下跌。 目前,周生生主要分三塊業務,包括珠寶零售、貴金屬批發和證券經紀業務,由于是多元化經營,財報上對于珠寶經營的詳細數據未公布,珠寶零售基本上是黃金類產品、鉆石類產品和手表類產品,各占三分之一。此前,周生生曾表示,全數18K金產品占集團銷售總額不足3%。 不過,上述證券分析師認為:“對周生生而言,要恢復此前品牌影響力將會用較長時間。貴金屬這個行業信譽第一,如質量出現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