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飾業驚現“潛規則”:成分摻假 生產分包 |
多小的問題都是大問題。”
產業鏈亂象:層層分包 一位在國家級檢測機構工作多年的相關人士稱,1997年國家制定了專門的檢測標準后,檢測中發現以次充好現象少了很多,而在此前如貴金屬行業用含金量95%的金代替含金量99%的金的現象很多,玉石、鉆石行業也有類似欺騙消費者行為,比如將B貨、C貨玉石通過人工加工、修復、上色,冒充天然A貨;以假亂真將人工鋯石冒充天然寶石,用劣質白銀替代白金等。 該人士告訴記者,現在批發市場上品牌銷售商進貨前送檢的貴金屬成分不足現象相對較少,但在零售市場消費者送檢的產品中,貴金屬成分不足、以次充好、以假亂真、虛報打折等很多見,特別是在廣東、福建等一些地方小的“打金店”前店后廠方式生產的金飾品往往有很多問題。 來自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數據也反映了珠寶行業的亂象。僅去年一年,首飾、工藝品行業共接到投訴4852件,其中質量問題2981件,占到首飾工藝品行業總投訴數量的61.43%。 零售終端買到的不合格金飾,可能是廠家層層分包的結果。“訂單太多,但工人數量不足是現在很大的問題。”青島一家珠寶鉆石生產商告訴記者,珠寶鉆石的挑選、打磨等需要專業技術,培養一個熟練工人需要很長時間,這種枯燥工作對年輕人吸引力不大,跳槽的很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珠寶品牌商告訴記者,一般品牌生產商都有固定的工廠生產,但隨著銷量的增大,也可能外包給其他廠商和分銷商,雖然生產流程中有檢測程序,但簡單的內部檢測很難保證K金質量。 檢測五花八門:誰便宜用誰的 雖然周生生近日發表聲明稱,已對公司所有K金產品進行下架自檢,并已委托國家權威機構對全部K金產品進行檢測,每件K金產品都必須檢測合格后才能重新上市銷售,但昨天《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問及這是一時行為還是今后常態時,周生生集團董事兼副總經理周允成還是不置可否,“看將來消費者的需求而定。” 現在國內鉆石產品幾乎每件都要送檢評級,但貴金屬首飾品的成分、質量等主要靠品牌廠商自檢,或者自主、自愿地部分送檢,國家監管部門則是定期抽查。大多數18K金或千足金首飾的質量和成分完全靠品牌和廠商的自律。 “現在黃金珠寶的證書太多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黃金珠寶市場上各種鑒定證書五花八門。對珠寶證書的權威性,眾多商家口徑不一,各執一詞。 中華工商聯珠寶業商會副會長、商會珠寶檢測研究中心主任董振信告訴記者,目前中國的檢測機構有幾百家,國家級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