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價格可能被操縱 |
巴克萊銀行操縱Libor的丑聞轟動了全世界。為了牟利,銀行居然會干出這樣規模巨大、偷天換日的勾當,那么還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呢?乘著全世界對銀行業信心降至谷底的東風,我要挺起腰桿來告示天下,久遠流傳的黃金價格被操縱的傳說很可能并不是陰謀論。 像黃金價格被操縱這樣一個傳說,以往西方主流媒體一般是不碰的,但Libor丑聞讓主流媒體不再嘲笑這個相關度極高的“陰謀論”了,近日在英國《每日電訊報》讀到的一則關于前首相布朗的舊事印證了這個事實:在1999~2002年間,布朗做了一件極為蹊蹺的事:以最高296美元/盎司的極低價把英國絕大多數的黃金儲備給賣了。 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1999年高盛銀行的大宗商品總裁Gavyn Davies找到英國財政部,說明包括自己在內的好幾家大到不能倒的銀行積累了十分巨大的黃金空頭頭寸,如果任由黃金價格攀升的話,這幾家銀行極有可能資不抵債,引發全球金融體系崩潰。布朗接下來就向全世界宣布要賣黃金儲備,黃金價格應聲下跌。一般情況下,大規模賣黃金儲備時應該低調,以免納稅人的利益受到損失,但布朗卻不按理出牌,結果當然是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在黃金空頭上大發其財。 在黃金空頭上,這些大銀行和政府包括央行在內的利益是一致的,因為黃金價格是現代法定貨幣體系的阿喀琉斯之踵:法定貨幣是以信心為基礎的,如果黃金價格攀升過快就預示著人們對貨幣的信心出現動搖,這樣一來央行就很難控制流動性和通脹目標了。 大宗商品期貨市場是個高度杠桿化的市場,過去21年的數據表明,在這個市場里只有黃金和白銀在價格攀升時空頭頭寸敢于急劇擴張,好像他們不怕巨額虧損一樣。只有央行的水才有這么深,可以源源不斷地往空頭倉位里加注,而且央行還可以把自己的黃金儲備投入到市場,既可作為空頭合同的履約標的(一般情況下只有1%左右的黃金空頭合約要求履行合同),也可以打壓黃金價格以幫助維持空頭倉位。 利息可以操縱,那憑什么黃金價格就不能操縱?美國前財政部部長、著名經濟學家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有一個著名的學術發現:在自由市場里黃金價格和真實利率是往反方向互動的。 這說明了什么?黃金價格操縱是使利率控制更加有效的一個重要工具:在真實利息為負時,壓抑黃金價格可以壓抑貨幣貶值即通脹預期。關于操縱黃金價格,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直言不諱:“石油期貨合同交易雙方幾乎沒有能力控制全球石油供給,黃金期貨合同也是同樣的道理。黃金期貨大多數是場外交易,在價格攀升時,中央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