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海蛟)上海黃金交易所(下稱“金交所”)本月出臺了《上海黃金交易所詢價期權業務管理辦法(試行)》,預示著我國黃金市場上首款場內清算的期權產品—黃金實物詢價期權即將誕生。
黃金實物詢價期權是交易雙方通過雙邊詢價的方式,在金交所詢價交易系統達成的,在未來某一日期,期權買方有權以約定價格買賣一定數量黃金的交易。對我國這個迅猛發展的黃金市場而言,這是一個早已充滿期待的新產品。
據中國黃金網報道,金交所交易二部總經理張維德稱,金交所的詢價期權業務已獲得中國人民銀行的批準,包括系統測試、制度建設、市場推廣和培訓等前期工作,均已準備就緒,計劃將在2月2日正式上線。
和我國黃金市場上現有的黃金延期、遠期、黃金期貨等產品相比,黃金實物詢價期權不但具備套期保值的功能,而且在風險管理方面更具靈活性和有效性。
“黃金實物詢價期權的前景非常好,這是毋庸置疑的。”接受記者采訪時,北京黃金交易中心總裁助理、首席分析師張磊對黃金實物詢價期權非常肯定,對引導市場充分利用黃金實物詢價期權、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抱有很大期待。
首只場內清算的期權
在張磊看來,金交所詢價期權業務管理辦法的推出,為詢價期權交易業務的正常開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是市場交易制度體系進一步規范和健全的重要體現。
根據試行的詢價期權業務管理辦法,金交所將推出包括“OAu9999”和“OAu9995”等期權交易品種。這些期權一律采用歐式期權的行權方式,行權合約分別為“詢價Au9999”和“詢價Au9995”即期或遠期合約。
到期結算時,“OAu9999”期權和“OAu9995”期權可采用“實物交割”或“現金結算”兩種方式結算。現金結算期權的參考價格必須為金交所市場產生的價格。參考價格日期不得晚于行權日;若參考價格產生時點晚于行權截止時間,則參考價格日期應早于行權日。
考慮到我國黃金市場開放較晚,投資者對期權類產品還接觸不多,金交所的黃金實物詢價期權,沒有對個人投資者開放,只允許機構投資者參與。所有金交所的機構客戶均可由其會員代理參與黃金實物詢價期權業務,會員對其代理客戶實行詢價期權業務準入管理。
在我國黃金市場的發展過程中,國內曾有銀行推出過黃金期權類產品,但并沒有在市場上形成較大規模和影響力。不過,金交所的黃金實物詢價期權和銀行中的黃金期權產品有很大不同。
張維德介紹說,金交所的黃金實物詢價期權業務是國內首款在交易所場內清算的黃金期權產品。之前,有些銀行和客戶,在線下私下里開展過一對一的期權業務,但并不在場內集中清算,交易不成規模。
“和上海期貨交易所未來要推出的黃金期貨期權也有所不同,金交所的黃金實物詢價期權不是通過競價完成交易,而是通過詢價完成交易。”張維德說。黃金實物詢價期權的交易方式為線下雙邊詢價交易。期權成交后,由交易雙方的會員將交易登記至金交所,期權費由交易雙方自行清算。
與黃金延期、遠期、期貨等線性金融產品相比,黃金實物詢價期權是一種非線性金融工具,不但和上述金融產品同樣具備套期保值功能,而且在風險管理的靈活性、有效性等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
“買期權類似于買保險”
實質上,和黃金延期、遠期、黃金期貨等常規金融工具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黃金實物詢價期權的盈虧,更像是一種保險產品。
以買入看漲期權為例,假如當前黃金價格255元/克,交易者估計未來半年后,黃金價格會上漲至350元/克。于是,交易者買入看漲期權。至行權日黃金價格若高于行權價,交易者可以行權獲利,盈利為“黃金價格-行權價-期權費”,理論上,最大可能盈利是無限大的。若行權日黃金價格低于行權價,交易者則可以放棄行權,其損失為期權費。
回歸到黃金產業鏈上的企業需求上,黃金期權產品的套期保值功能效率更高。
以期貨套期保值為例,張維德介紹,期貨套期保值是利用期貨與現貨價格趨同的原理,在期貨市場上建立與現貨數量相等但交易方向相反的頭寸,從而達到規避風險、鎖定成本的目的。在規避風險的同時,期貨套期保值喪失了盈利的可能。
“而利用期權進行套期保值,如果現貨部位盈利、期權部位虧損,投資者可以放棄行權,期權的虧損僅限于投資者支付的期權費,而現貨部位的盈利卻可以隨著價格有利的變化而不斷擴大,從而實現盈利。”張維德說。
同時,期權的資金成本較低。由于期權具有較強的杠桿作用,特別是虛值期權,其價值較低,杠桿作用更強,套期保值者投入的資金更少。利用買入期權進行套期保值,投入的資金是固定的,僅為支付的期權費。
對此,張磊認為:“市場參與主體通過詢價期權這一交易方式,可以在規避黃金價格波動風險的同時,更有利于降低資金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期權合約的內容,將來的交割價格—行權價已經確定。對于期權的買方,擁有的是權利而不是義務。
“風險是可以預見的,即其最大損失是其支付的期權費。通過買入看漲期權,可以有效確定將來最高的買價;通過買入看跌期權,可以有效確定將來最低的賣價。”張維德認為,期權是一種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能夠較好地滿足生產經營企業風險管理的需要:規避風險、保留獲利機會、資金占用少、套保策略多、效果更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