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最有想象力的尋寶故事,無非是歷盡艱險的尋寶人發現寶藏、坐擁金山……但現實生活總有殘酷的一面。
由亞洲股神李兆基和澳門前特首何厚鏵家族參股的加拿大礦業公司inter-Citic,在青藏高原勘探6年多發現這一巨型金礦后,等來的不是夢寐以求的采礦許可,而是中國黃金領域最具重量級的幾家國企的競爭。
這個亞洲最大金礦被命名為大場金礦,其所在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屬于高寒之地,當地只有幾個小電網提供居民用電,并無一寸鐵軌連通外界。一位當地官員稱,開采金礦需要投入規模龐大的資金,各種基礎設施均需從零建起。可在掘金人眼里,大量的前期投入和艱苦的開采條件,比起300噸黃金的誘惑簡直不值一提。
2003年,當這個金礦的具體位置和蘊藏量還未確定時,它還不是個香餑餑。考慮到勘探的長期投入和最終很可能一無所獲的結局,眾多國企退出了當年該金礦的勘探權招標,Inter-Citic才有可能最終勝出。
外資股東陷探礦困局
按照正常邏輯,如果你發現了寶藏,接下來基本就是老套的大發橫財、坐擁富貴結局了。遺憾的是,成功勘探了大金礦的Inter-Citic,目前跟強勁的競爭對手正上演“奪寶奇兵”的序幕,慘烈的爭奪還在后面。
因發現大場金礦而出名的中加大場礦業公司,由加拿大Inter-Citic公司持有83%股權,中方股東為青海省第五地質礦產勘察院,目前享有這座大金礦的勘探開發權。
但Inter-Citic最終能否開采該礦目前仍有懸念。國內政策限制和當地薄弱的基礎設施建設,成為Inter-Citic開采的兩大死穴。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第五礦產勘查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中加大場礦業公司還沒辦理采礦證,現有只有探礦權。
該負責人表示,辦理采礦證手續很繁瑣,并且需要向國土部提交勘探報告,現正在準備階段,至于何時能有結果很難說。此外,政策限制是一道更難繞過的檻。根據2007年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頒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以下簡稱新《目錄》)顯示,涉及貴金屬(金、銀、鉑族)、金剛石等貴重非金屬礦的勘查、開采等均限制外商投資,這就意味著,中外合作合資開采中國礦產即受到政策限制,何況Inter-Citic與青海當地的合作始于2003年,當時取得的也僅為勘探權,在新目錄的政策限制下,目前Inter-Citic能否獲得采礦權仍是未知數。
Inter-Citic身世起底
雖然身陷困局,但Inter-Citic所擁有的資源和能量不容小覷。這家公司雖然注冊地在加拿大,但主要礦產項目全在中國,包括青海的大場金礦和中國境內的一家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