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保值;另一方面可能他們本身就想買金首飾,現在花同樣的錢能買更多、更大克數的首飾,大家覺得特別劃算,也加速了黃金銷售。
雖然最近一段時間沒有出現金條、金首飾被搶購一空的新聞,但是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黃金庫存在最近兩個月連續降低,反映出“大媽”們對實物黃金的需求。上期所的公開數據顯示,5月份該所黃金庫存減少了195千克,6月份約有780千克的黃金被提貨。青島沃德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吉頌表示,這些減少的庫存黃金將會被制成金條、金幣、金首飾等,最終流通到老百姓的手上。
知名
財經評論員李駿表示,從全世界范圍來看,絕對不是只有“中國大媽”在搶金,而是全球各種收入階層的投資者都在買黃金。“2011~2012年美國投資產品當中黃金是第一位,占比達到34%和28% ,雖然2013年比2012年下降了一點,但是總體來說資產配置當中貴金屬還是占第一位的。”李駿說。
心態
購買黃金理財產品更謹慎
自從4月份國際金價暴跌以來,最近三個月的金價一直沒有形成穩定的走勢。對于投資者來說,要想通過與黃金掛鉤的銀行理財產品來攫取利潤,就必須要有更強的判斷能力。
工商銀行青島市分行“金行家”趙坤說:“黃金理財產品分為看漲型和看跌型,盡管不少這類理財產品的收益是浮動保本的,但是客戶只有買對了方向才能獲得最高收益,這就給客戶的判斷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據了解,近三個月到期且未能實現最高收益率的黃金理財產品中,絕大部分為銀行發行的中短期看漲類黃金理財產品,設計的天數多半為90天左右;相反,看跌類理財產品則取得了較高的收益。
一些銀行理財經理坦言,最近幾個月雖然有不少客戶對黃金理財產品很感興趣,但是金價未來的方向并不明晰,所以客戶不敢輕易出手購買,這類理財產品的銷售情況大不如從前,而且這種情緒也拖累了金條的銷售。
一位張姓的理財經理說:“客戶回避黃金投資品種的情緒,在購買金條時最能體現出來。畢竟投資性的需求追求盈利,所以在最近兩個月金價下跌時,購買金條的客戶比四月份的時候能少了一半。”
上個周,國內首批兩只黃金ETF華安黃金易(ETF)和國泰黃金ETF基金合同同時生效。兩公司黃金ETF均于6月24日開始正式發售,不料遭遇金價大跌,導致兩只ETF首發遇冷,二者分別以12.08億元、4.1億元結束了首募。業內人士認為,黃金ETF發行遇冷,更多地反映了當前國際黃金價格走勢低迷和投資者對于黃金投資持回避態度。
分析
美聯儲搖擺或令金價翻身
本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