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期貨自今年5月10日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以來,活躍度和波動率一直穩居前列,在行業內已產生較為深遠和廣泛的影響,不僅為我國白銀產業的生產、貿易、終端用銀企業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風險控制工具,還在促進現貨市場發展、完善現貨價格形成機制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本文將對白銀期貨上市以來成交量和持倉量的情況及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兩點建議。
成交量下滑嚴重
圖1 白銀期貨主力合約成交持倉變化圖
圖2 白銀期貨日內持倉波動特征
圖1是白銀期貨上市以來主力合約的成交量、持倉量以及成交持倉比的變化圖(主力合約采用Ag1209和Ag1212)。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成交量和持倉量有以下三個特征:
1。成交量下滑
白銀期貨上市僅7個交易日,主力合約成交量連續放量,最高達80.5萬手。此后成交量出現單邊下滑,主力合約最低至10萬手。上市初期市場對白銀期貨期待和認可度較高,套利和投機機會使得投資者紛紛試水,參與熱情不斷提高。后期隨著平臺逐漸運行穩定和國內外白銀走勢大幅波動的影響,行情很難把握,投資者大多回歸理性投資。
2。持倉量下降
白銀期貨自上市以來,持倉量保持相對穩定狀態,說明國內套保盤參與熱情不減,但從近期的數據來看,由于價格頻繁跳空低開或高開,持倉量有所下降。從圖2 中日內持倉疊加情況來看,其波動并不是很大,只是尾盤減倉明顯,說明部分投資者擔憂晚間外盤行情波動,隔夜持倉興趣不大。
3。成交持倉比回落
白銀期貨上市伊始,成交持倉比伴隨著成交量的大幅放量出現了短暫沖高的過程,最高達7.71,之后逐漸回落,目前穩定在1:1至2:1之間。成交持倉比一向被看作期貨市場或期貨品種是否成熟的標志,如在倫敦LME市場,成交量要遠遠小于持倉量,比例往往在1:2,美國COMEX市場一般也不到1:1,持
倉量往往高出交易量1—3倍左右。我國商品和金融期貨市場成交持倉比普遍高于國外同類市場水平,如已發展比較成熟的滬銅,其主力合約成交持倉比例往往介于
1:1到2:1之間。白銀期貨上市以來的表現是不是趨于成熟了呢?筆者認為言之尚早。銅期貨已平穩運行了十多年,企業和投資者認可度較高,隨著產業規模的
壯大和發展,成交量和持倉量處于穩步增長的態勢之中,而隨著成交量和持倉量的擴張,成交持倉比卻沒有發生很大波動。白銀期貨上市僅兩個多月,持倉量相對穩定,成交持倉比與成交量成正比,這與銅期貨區別比較大,因此白銀期貨發展至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