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持倉超10萬:期貨也興“價值投資” |
機構投資者對新品種的參與已成為國內期貨市場客戶結構改善的縮影。 自今年5月10日上市以來,白銀期貨似乎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就“修”完了很多“次新”品種,甚至老期貨品種的“功課”,即合約成交和持倉的比例達到較低水平,這似乎意味著樂于中長期持有合約的投資者已占較高比例,而這些進行“價值持有”的客戶中,法人客戶又占到相當大的比例。按雙邊計算,從推出首日到6月20日,滬白銀期貨全部合約的累計成交量達到1131萬手以上,昨日該品種成交達到20.3萬手,同期持倉已逾10.8萬手,成交持倉比還不足2:1。 法人投資者扎堆 如果說價值投資是A股市場談了多年但鮮有人做到的“傳說”,那么這個“傳說”似乎在如今的期貨市場里率先實現了。對于很多白銀生產企業來說,通過期貨市場來對沖現貨風險其實就是另一種概念的“價值投資”。 從白銀期貨合約掛牌以來,不僅是持倉量持續上升,且其中法人客戶的持倉占比已超過20%,多頭主要是貿易商及個人投資者,空頭方面主要是一些生產商和部分套利資金,這在過去散戶占主導的中國期貨市場是很難想象的。 這絕不是一個個案。從上海的全部期貨產品來看,今年以來,參與期貨交易的客戶總數同比增長了10%以上,其中法人客戶同比增長更超過13%,說明法人客戶的增長幅度已超過了個人客戶。而在2011年,上海的銅、鋁期貨市場法人持倉占比均超過50%,鋅的法人持倉也接近50%。 法人客戶參與度的增加還表現在白銀的注冊品牌上。雖然白銀期貨是一個還不滿兩個月的新產品,但目前已有11家現貨企業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注冊了白銀品牌,其中有9家企業同時也是有色金屬期貨方面的注冊企業,且這11家中,一半以上也是上海黃金交易所的注冊企業。 沒有消亡的流動性 記得一位業內權威專家在談到期貨市場的風險時曾說過:“價格波動過大是一種風險,而市場流動性不足其實也是一種風險。”誠然,投機力量不足、市場中承擔風險的人群過少也會嚴重影響企業的套保效率和市場功能的發揮,而白銀期貨貌似只用一個月的時間就打消了流動性不足的顧慮。 白銀期貨到昨日已運行了整整30個工作日,在總持倉不斷提高的同時,其日均成交量也達到37萬手以上。有業內人士假設說,如果一個較低的、穩定的成交持倉比例能夠維持,市場的存量資金也能夠保證穩定增長,那么以每年260個交易日、30多萬手的日成交推測,白銀期貨的年成交量可能會在9620萬手以上,合144萬噸(15千克/手)以上的白銀。 在滿足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