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炒金灰色生存 炒金圈成江湖三派 |
發布日期:12-10-08 08:58:1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經濟觀察報 作者:巢新蕊 |
使坐市商沒有在交易系統上做手腳,這個游戲從根源上也是不公平的”,上述資深業內人士稱,在高杠桿交易下,多數投資者會賺一點就平倉,虧一點還想撈回來于是加倉,所以做市商早已認定普通投資者賠的幾率大。 2005、2006年時,一個運作較好的黃金交易平臺一個月能為老板帶來約1000萬人民幣的收益。這些平臺多在全國發展代理,外盤如果1:100的杠桿,代理商一手交易能拿50美元的手續費,代理商月入幾十萬元也很正常。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代理外盤業務的公司有3萬家左右。僅在廣州一地,各類違規操作外盤、“盤中盤”的黃金投資類公司也有四五十家。 監管路徑 地下炒金帶來的相關糾紛和案件不斷增多,在上述資深業內人士看來,監管層對地下炒金的治理也在逐步演變中。 過去,國內沒有相關法律法規能說明這些炒金公司和交易場所是違法的。而且由于場外交易難以監管,我國監管層一直傾向于引導投資者做場內交易。 對部分地下炒金案,國家也曾加強治理。2008年,浙江“世紀黃金案”爆發。世紀黃金涉及的非法黃金期貨經營額達600億元,涉及上海、福建、河北、陜西和深圳等多省市,不少投資者蒙受損失,世紀黃金被取締。 2008年,上海期貨交易所推出黃金期貨品種。在此前后,國內黃金交易平臺遍地開花。 但地下炒金的暴利驅使及監管存在漏洞,在去年“38號文”及“通知”出臺前,監管層對非法平臺的打擊就像割韭菜,割完一茬又長一茬。“央行等部門也一直在積累監管經驗”,曾在天貴所一家會員單位任副總經理的人士稱,業界一直希望申請到外匯額度,這樣才能實現與國際市場的接軌,甚至才可能談及黃金定價權。然而由于黃金交易牽涉面眾多,監管層仍需時間考慮。 借助于“金融創新”、“先行先試”等政策,天貴所在2010年之后異軍突起。上述資深業內人士認為,天貴所的成立迎合了國內黃金投資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 雖然投資者可以在商業銀行買賣實物黃金,在大型商場買賣實物金條和首飾金,在銀行做賬戶貴金屬投資(即紙黃金),可以通過銀行參與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黃金交易。但低成本、高倍數杠桿、連續保證金交易的模式仍吸引著炒金客戶。今年以來,在全球金融市場低迷之下,國際現貨黃金價格漲幅達12.6%。 上述資深業內人士認為,“通知”指定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為規范黃金交易平臺的做法是必要的,但監管層也必須面對一個事實,即僅靠這兩家平臺尚不能滿足國內黃金投資需求。“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