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5月,在華爾街大肆做空黃金、資本撤離黃金市場之際,中國大媽“挺身而出”瘋狂買金,成為影響黃金價格的一股重要力量。隨著金價不斷走低,媒體不時有大媽們掃金導致虧損,甚至被人嘲笑的報道。
進入2014年,在全球經濟弱勢復蘇、國際地緣政治不穩以及金融市場動蕩的大背景下,黃金的避險價值再度顯現,金價也觸底回升,從最低點800美元每盎司漲至逾1300美元每盎司。在這波金價反彈行情中,不見了中國大媽的身影。但相比去年,她們其實更有理由出手購買黃金。
中國大媽們受到金融學知識、過往背景等因素所限,大都不敢投資金融衍生品(如黃金期貨)等高風險標的,但面對著極低的活期存款利率,她們又迫切需要尋找好的投資品種、更高的投資回報。當黃金價格下跌看似足夠多的時候,頭腦靈活的大媽們就會一窩蜂沖向金店“抄底”,購買實物黃金。這充分顯示出她們“跟隨頭羊”、跟著感覺走的投資特點。
顯然,這樣的大媽們不懂“投資學”,也不會運用風險/收益理念來衡量投資組合,面對生存(醫療、養老、通脹等)壓力,她們的投資更像是一種本能的行為。
那么進入2014年,中國大媽是否應該繼續掃金?從投資收益和承擔風險的“理性”角度看,她們是應該將黃金加入其投資組合中的。
中國可供居民選擇的投資工具不多,不少投資者選擇股市。筆者研究顯示,黃金價格與中國的股票價格和利率(以SHIBOR為代表)的相關度極低,基本為零。因此, 對于中國投資者而言,將黃金加入投資組合中可降低風險,即“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黃金也許不能給投資者帶來很高的投資收益,但它可以起到很好的分散風險作用。世界黃金委員會推算,黃金占全球總資產市值的2%。不考慮其他因素,只考慮分散風險,至少把資產的2%用來投資黃金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歷史上素有“亂世黃金”之說,即黃金有投資“避風港”作用。當出現政治爭端、社會動蕩、經濟或金融危機時,投資者會大量購買黃金避險。2008年以來,次貸危機、歐債危機使得黃金價格一路從每盎司800美元攀升至1900美元的歷史高位。隨著上述危機逐步化解,金價也由漲轉跌。德國的Baur和Lucey兩位學者研究發現,當其它金融資產大幅貶值時,黃金價格保持穩定或上升。據統計,過去10年,當中國股市大幅下跌(日跌幅超5%)時,黃金價格保持穩定。
對中國而言,在經濟體制改革、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2014年無疑是經濟、金融系統危機風險相對較高的一年。房地產(行情 專區)泡沫、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