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學者、媒體評論員、專欄作家)
筆者在2013年4月29日發表的題為《現在該投資黃金嗎》一文中,根據黃金的職能轉變、供求關系和世界經濟情況預測,未來幾年黃金價格總的趨勢是下跌,F在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黃金價格越跌產量越高,這似乎不符合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而根據價格理論,價格下跌導致黃金生產企業利潤下降,生產成本較高的企業會退出生產,黃金產量就會下降。對這一經濟學上的悖論該如何解釋?
我們先看看進入熊市以來世界黃金的供求情況。2013年世界金礦凈產量為3027.6噸,回收黃金再生產1254.6噸,黃金供應總量為4282.2 噸;2014年世界金礦凈產量為3234.1噸,回收黃金再生產1175.9噸,黃金供應總量4410噸,數據顯示,熊市以來黃金產量逐年增長。但從 2012年至今,世界黃金需求量卻逐年下降,2012年為4690.3噸,2013年為4436.3噸,2014年為4212.4噸。
黃金的供大于求導致價格下跌,這毫無疑問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但黃金生產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的生產,價格下跌未必會導致產量下降。
在2002年至2012年的大牛市期間,黃金每盎司的價格由2001年末的272.22美元漲到2012年末的1700美元,11年間漲了 524.49%,平均每年漲幅為18.12%。牛市期間,黃金價格不斷上漲使黃金生產企業的利潤率不斷提高,這吸引了過多的資本投資到金礦開采業,其中大部分是貸款。截至2015年3月末,全球排名前15位的黃金生產商負債總額高達315億美元,其中巴里克黃金公司為投資安第斯山脈的金礦背負了85億美元債務,金羅斯黃金公司為投資毛里塔尼亞金礦背上了63億美元債務。而10年前這15大黃金生產商的債務總額還不到20億美元。牛市結束,但黃金生產商的巨額債務并未清償,每年必須還本付息,金價下跌就必須靠增加產量維持一定的現金流,這樣才能有足夠的資金還本付息。
另外,由于各金礦的品位差別很大,導致黃金生產成本差別也很大。黃金價格持續下跌導致一些低品位的金礦失去開采的經濟價值而退出生產,因為開采低品位的金礦成本高,在價格跌到一定價位后繼續開采就會虧損。而對高品位的金礦而言,黃金價格下跌雖然仍能盈利,但利潤率下降,要想保持一定的利潤水平只有增加產量“薄利多銷”。例如,美國最大的黃金生產商——紐蒙特礦業2015年7月30日表示,預計2015年增加10萬-12.5萬盎司的產量,并在今年晚些時候對Tanamai金礦進行擴張,認為礦山的擴張有助于削減成本。
還有,金礦開采業設備閑置時間過久就會增加維修費用甚至導致報廢,停工就意味著固定資產的大幅減值。老金礦可以廢棄,但對新投入生產的金礦而言,如果賠本生產造成的損失比廢棄金礦帶來的損失小,這些企業寧肯繼續生產,掙扎著等待牛市來臨,期望用將來的利潤彌補目前的虧損。
最后,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工藝的改進以及管理的優化也會降低黃金生產成本,2014年全球10大黃金生產商有9家成本下降,生產一盎司黃金成本最低為825美元,最高為1071美元,平均成本為953美元,10大黃金生產商的稅前利潤平均為313美元。成本下降就能確保在價格下跌的情況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利潤空間,不至于因價格下跌減產。
以上是黃金價格下跌但產量增加的四個主要原因。同樣基于以上分析,黃金價格仍有一定的下探空間,現在未必是抄底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