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幣畫--中國佛教圣地(五臺山)2盎司銀幣賞析 |
發布日期:12-05-23 08:33:0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翠茜 |
“文殊菩薩”之于五臺山而言,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又謂“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總名譯為“妙吉祥”;而文殊或曼殊,譯為“美妙、雅致、可愛”,而師利或室利,可譯為“吉祥、美觀、莊嚴”。――象征著世人的美好向往與憧憬。文殊菩薩是除觀世音菩薩之外,排名第二的最受尊崇的大菩薩。
“文殊菩薩”坐落于“殊像寺”――五臺山懷鎮西南0.5千米處,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此名。關于殊像寺的重修還有段民間佳話,頗有意味。 明代天啟六年(1626),在寺后西北角清凈處修建了一間客堂,后來被清廷三公主看中,把它改名“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三公主為清世祖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媽。相傳清廷為籠絡具有勢力的漢族大官,便將三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龍。后來,吳三桂叛清,康熙下令將吳應龍及其子吳世霖絞死。三公主不能另嫁他人,只好來五臺山“殊像寺”。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圣祖為殊像寺的文殊騎“狻猊像”題匾:“瑞相天然”。于是,殊像寺一躍而成了五臺山的五大禪處之一和十大青廟之一。那時,寺內有個因失戀而來這里削發為僧的年輕人,他精通內典,常與三公主在“善靜室”研討經文,引起流言。在京城的康熙聽見后,以為有損皇族聲譽,于是派人火燒“殊像寺”,試圖將三公主與年輕和尚燒死。大火燒了三天,全寺片瓦無存,惟獨三公主與年輕和尚“坐靜”的“善靜室”無恙。康熙認為這是文殊菩薩證明他們之間沒有戀情,于是下旨撥巨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后,有人提議把它改名“清白寺”或“無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純潔。但由于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殊像寺”即意味著有文殊菩薩的真像,所以重建后仍叫“殊像寺”。 做為神像代表,“文殊菩薩”是大慈大悲,感懷蒼生,拯救苦難的文明大使。此般神化思想不僅僅是純粹的精神寄托,也表達了民眾向善的“大愛”信仰。 中國佛教圣地(五臺山)金銀系列幣之“五臺山•文殊菩薩”銀幣,自成特色。“文殊菩薩”幣既是集佛教文化“慈悲”“博愛”之大成,同時也是集鑄造工藝智慧結晶的大家之作。 2盎司圓形銀質紀念幣的正面圖案與五臺山系列幣一致,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標,并刊有國名及年號;背面圖案為文殊菩薩造像,并刊“五臺山•文殊菩薩”字樣及面額,且延續了“石窟系列幣”鑄造風格――浮雕工藝、細節刻畫。整體鑄幣方面,文殊菩薩圖像及其身旁的狻猊均為浮雕工藝。菩薩人物圖像的繪畫藝術和現代鑄幣的浮雕藝術的有機結合,使方寸錢幣間予人最佳的視覺效果。細節刻畫方面,雕刻的人體結構合理規則,體現的雕塑背景、服飾及手擎之物都格外逼真形象,特別是文殊菩薩的臉部表情---雍容平靜,具有“八方吹不動,穩坐紫荊臺”的恬靜風骨;而狻猊的細節精華在于“眼睛”---狻猊雙眼大睜,怒視前方,與文殊菩薩的嫻靜形成鮮明對比,動感十足,很有感染力。 據載,殊像寺的文殊殿內文殊菩薩騎過的狻猊塑像,高9.87米,是五臺山臺懷鎮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其中狻猊三米零五。它四蹄蹬地,昂首豎耳,張口卷舌,雙眼圓睜。面部、腰間、腿上均呈藍底白點,頸上長滿深綠穗纓,長得雄壯敦實,精神抖擻,作行走姿勢,給人一種活潑奔騰之感。細觀幣面狻猊,確有此般特點。位于幣面左右的兩縷裊裊而上的“輕煙”圖案,側面襯托出殊像寺香火興旺,再現了寺廟原形,真實可感。 與五臺山系列幣的其他四枚幣相比,共同之處為均有幣面主題文字(“五臺山•文殊菩薩”)及面額標注(20元),差異處恰又是文殊菩薩幣的特殊之處――沒有邊緣。整個幣面就如同一副畫,平鋪于天地之間,留于人無限遐想…… 幣面畫中游,畫中神靈佳。細觀文殊菩薩幣,感受佛教文化熏陶之際,又經歷了一場神奇的畫廊之旅! 供稿:深圳中泉錢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