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冬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釋加牟尼所創,廣泛流傳于亞洲的許多國家,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自那以后,中國古史哲文藝等思想都深受佛教文化影響。
佛教于公元前6世紀晚期產生于古印度,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內地。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不斷“中國化”,成為中國非常重要的宗教之一。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思想和文化。歷史上真實的佛教決不是一種孤立的信仰,它一直與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各種哲學思想,民間的風俗習慣,社會道德乃至于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結合在一起。據相關記載,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佛教的傳播與發展經歷了五個重要時期。
第一時期是漢代。此期佛教剛傳入中國,以佛經翻譯、解說、介紹為主,翻譯的主要是禪經和《般若經》。這時期,人們把佛教看成是黃老之學的同類,禪學被看作是學道成仙的方術之一。佛教在與道教方士思想結合的過程中得到發展,所以,這個時期又叫“佛道時期”。
第二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此期被大量翻譯,中國僧侶佛學論著紛紛問世,《般若學》出現了不同學派,民間信仰也日益廣泛深入。此時,佛學已受到了玄學(以《老子》《莊子》《周易》幾部書作為基礎,研究體用、有無、本末等較抽象的理論)的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也可謂“佛玄時期”。
第三個時期是隋唐時期。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時期,也可謂“中國化”時期。這時翻譯過來的佛教典籍極為豐富,隨著政治的統一、經濟的發展,文化交流融合的加強,佛教得到空前的發展。唐統治者(除唐武宗外)實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使佛教得以興盛,同時又反過來促進了儒、道、佛的融合。
第四個時期是宋元明清時期。此期的佛教由盛轉衰---主要指漢族地區,之所以有“衰落”之勢,是因為此時的佛教沒有什么宗派產生,且也沒有什么創新。但總而言之,佛教文化更加“中國化”。
第五個時期便是近代佛教。此時中國的佛教受到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的影響,部份理論成為了溝通中國傳統思想的精髓。
佛教文化之于中國的傳播發展,也遵循了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由“初始蔭芽”到“發展”,到“鼎盛時期”再回歸到“初始”時期,不再大起大落,自成體系,潤萬物于無聲。試看當下中國的佛教文化,盡管不及遠唐時期興盛,但時下的佛教信仰已蔚然成風。
中國佛教圣地(五臺山)金銀紀念幣共有五套幣,金幣3枚,銀幣2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