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系列金銀幣第二組是“魏”的天下。
“曹操”銀幣的主題是曹操,表現的是《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中曹操橫槊賦詩的場景。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文學家、詩人。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漢末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作為建安時期的大詩人,大文學家,曹操對建安文學的發展也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詩人和文學家,對建安風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學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在他的積極倡導和大力支持下,漢末朝堂文學氛圍十分濃厚,涌現出了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曹操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有三國迷甚至稱其為“書膽”(中心人物)。但無論是后人還是羅公,對曹操都是情緒復雜。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羅公在塑造這一形象時,亦秉持“尊劉抑曹”以蜀漢為正統的觀點,但并不抹煞曹操的文治武功,還原曹操于一個本原形象。設計者深諳羅公這一苦心,在“曹操”銀幣上,曹操的形象也是一個豐富而且完整的有機生命體。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曹操取槊立于船頭,慷慨而歌。歌辭正是其傳世之作——《短歌行》。“曹操”銀幣正取材于這一典故。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金銀紀念幣(第2組)之曹操銀幣」
銀幣畫面上,曹操背執長槊,右手輕撫袍巾,滄桑神情之上既凝肅又帶幾分灑脫,似在構思又似沉吟,“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千古一曲短歌行,正出自這樣的場景,這樣的人物。畫面遠處帆船挺進,曹操所立戰船下浪花滾滾,衣袍猶帶風,似乎還能透過幣面聽見那風翻袍袖的沙沙聲,說不出的曠達灑脫。《短歌行》抒發了曹操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愿,同時有人生苦短的憂嘆之情,有對賢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賢才的欣喜之情,有對猶豫徘徊的賢才的勸慰之情,有堅信自己禮賢下士,天下賢才定會歸附自己的自信之情。銀幣對于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