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幣上的中國婦女(一)——賞中國杰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之黃道婆紀念銀幣 |
發布日期:11-06-29 15:05:1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網 作者:彭亮 |
自古以來,關于女人總有說不完的話題,關于好女人的標準也從‘三從四德’轉變為今天的新好女人。對于當今的新好女人能否出現貨幣上,暫且不議。讓我們先來看看以國家法定貨幣形式出現在新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上的婦女們的芳容吧。
黃道婆紀念銀幣背面圖案
中國古代杰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之黃道婆紀念銀幣的正面圖案是莊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有國名及年號1989。背面為黃道婆頭頂扎布、右手捻絲、左手握軸辛勤勞作的畫面,內緣上方刊“黃道婆——公元13世紀”字樣,她身后展示了其自主發明的單輪紡車,不遠處是兩名正在紡織的中國古代婦女,整個幣面宏觀上看起來層次分明,凹凸有序。黃道婆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放大整個幣面仔細觀察,她額前皺紋累累,臉上一派慈祥沉毅。黃道婆于十三世紀末去世,鄉民無不哭泣而葬之,尊稱其黃娘娘,并立祠長久紀念。該銀幣為精制幣,最大發行量30000枚,面值5元,成色90%,重量22克,直徑36毫米,由沈陽造幣廠鑄造。
茶余飯后,仔細把玩,發現黃道婆的服飾不失特別之處:整個幣面黃道婆身著飄逸長袍,腰間正中部所佩的飄帶上增加了一個玉質圓環飾物(史書所稱的“玉環綬”),壓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動時不至會隨風飄舞而影響美觀,這也是宋末元初古代婦女的常規打扮 。據史料記載,黃道婆出生貧苦,松江府烏坭涇鎮人,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為家,勞動、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師從黎族人學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在女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封建社會,黃道婆竟然從上海逃到海南島,足見她不是一個普通的女子。為了弄清楚黃道婆的服飾,本人特意查看了坐落于上海徐匯區華涇鎮東灣村黃道婆紀念館,該館里黃道婆的服飾大多以方便紡織勞作為主,沒有配飾講究。據此,筆者認為黃道婆的服飾應更偏向于便于紡織而不是民族風尚。
黃道婆立像
黃道婆是宋末元初知名棉紡織家,她的主要成就是教人制棉,推廣纜車、彈棉弓、紡車等器具,傳授“錯紗配色”等技術。她是我國古代勞動婦女中,聰明、勤奮、慈愛、無私的代表。一個弱弱的“天涯織女”,使得“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無論生活給了她什么,她自始至終深專細研、鍥而不舍,刻苦實踐,幾十年如一日,最終成為一名技藝精湛的棉紡織家。她心地善良,性格堅強。最終將自己掌握的棉紡織技術毫無保留的傳授給有需要的勞眾。
|